新华网南昌5月28日电初夏时节,香樟吐绿,一个千年古村的“客厅”里大咖云集。
文化传承发展·钓源对话在钓源古村举行。
5月26日,文化传承发展·钓源对话在中国最美香樟古村——吉安市吉州区钓源古村举行,相关领导、文旅品牌创始人、民宿业主以及乡村振兴知名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共谋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展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更多可能。
古村是文化的载体
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金庐陵。“钓源对话”中,吉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瑞峰不吝表达对庐陵文化的自豪和自信,“诗文浩瀚、先贤代出。”
吉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瑞峰参加1V1对话。
对话历史,探寻庐陵文化的深厚底蕴,对赋能乡村振兴有何助益?
“钓源对话”会场所在的钓源古村,正是一个生动缩影。钓源古村有上千年历史,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宗亲后裔聚居地,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村里保存下来的明清建筑有150栋,古韵悠长。4年前,十里芳菲的创始人张蓓初见钓源,便决定留下当起了“新村民”。
“我们把这些民居原汁原味地修复起来,走进村子,处处都能感受到庐陵文化的熏陶。”张蓓在对话中,强调了文化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根”。“这几年,我们在钓源策划了欧阳修诗词展,重现了具有宋代风韵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美学生活方式,推出了一系列庐陵文化的文创产品。”
钓源古村里的非遗表演。
钓源古村复活的过程中,细节里也藏着乾坤。有多年文旅从业经历的胡晓莺分享,她来到钓源古村时发现,每一间民宿房间的名字都与欧阳修的诗词有关,“庐陵文化的呈现需要载体,古村的每一处都是最好的载体。”
从古民居的修缮到生活方式的重现,沉潜深处,无一不是庐陵文化的浸润和滋养。穿越千年时光,钓源古村焕发新生,香樟树影,充满诗意。
乡村旅游的烟火气和新业态
当下“文旅热”的背后,人们对旅行体验有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和期待,乡村旅游迈向3.0时代,从休闲向度假转变。
对话当下,与会大咖纷纷建言,探讨乡村旅游如何提质增效,走出发展新路径。
从今年五一热门旅游地切入分析,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常务会长刘锋提出,旅游市场呈现出越来越走向烟火气的趋势,中小城市、县域游、乡村游受青睐,万物皆文旅,生活即旅游。
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常务会长刘锋发表主题演讲。
“乡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它的烟火气和治愈感,正在赢得越来越大的市场。”在刘锋看来,乡村旅游的文旅融合,要注重烟火气和体验感的营造。非遗文化体验、乡村书店、小剧场、咖啡馆、特色民宿等好玩、好逛、好拍的场景,是吸引主流年轻客群的几大亮点。“钓源古村的生活美学场景,正是乡村旅游的积极探索。”
君兰文旅总经理、MOJ COFFEE创始人朱齐鹤则打算亲身实践,将乡村咖啡新业态——MOJ COFFEE引入钓源古村,打造乡村生活体验新场景。
钓源古村绿意盎然,古韵悠长。
“我们相信,现代元素与古村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产生独特的魅力,为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田园生活体验。”朱齐鹤分享了关于这间咖啡馆的设想,门店采用半圆形的建筑形态,为游客提供一个相对独立且宁静的空间,其敞开的那一面完全面向田园风光,使得游客在享受现代服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静。
朱齐鹤认为,年轻消费主体的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不同新业态与乡村的有机融合,将为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增长点。
农文旅融合让乡村更美好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乡村面貌,丰盈着乡村内涵。
对话未来,以文化为支点,钓源古村的探索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广袤乡村的蝶变新生更值得期待。
与会嘉宾共谋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钓源对话”期间,南开大学“诗教润乡土”中国诗词文化传承项目·吉安站和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同时授牌成立。南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克欣表示,南开大学将与吉州区政府紧密合作,深入挖掘庐陵文化中的诗词底蕴,通过机制化、品牌化和高质量的活动,发挥文化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
南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克欣致辞。
“在钓源古村的实践中,我看到了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以及‘农文旅’模式的显著成效。”中国农民研修学院副校长、农学谷创始人熊潘梁提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希望通过农文旅产业的联动,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增长,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成为新农人,给乡村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借此次机会,十里芳菲与中国农民研修学院联合发起《蝴蝶返乡计划》,将通过人才培训、扶持青年回村创业,共同打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乡村社区。
全域打造20个旅游特色小镇、50个旅游特色村;研学、非遗、书吧、乡村营地等近百种运营业态涌入;开展“吉言、吉诗、吉艺、吉星”等新“庐陵十二吉事”系列活动……李瑞峰介绍,吉安市通过推动庐陵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