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臣以忠信为甲胄,以谋勇为干橹,虽尝之以利而弗亏其道。阻之以险不更其守,杀其身有益于社稷则为之。
都昌县蔡岭镇洞门村委会有10多个黄姓村庄,洞门口黄村是其中之一。村委会之名“洞口”就来自于自然村之名“洞门口”。民国时属中堡乡,1950年代这一带属“洞门乡”,1980年代属北炎乡,后并入蔡岭镇。洞门口村既不临浩渺之鄱阳湖,也不倚崇山峻岭,自然难觅溶洞、山洞一类。当我们穿越这时光隧道的洞口,去探微知著,一路寻迹,洞门口承载的历史既厚重又凝重。
农家庭院丹桂
农家庭院丹桂唐时160余载都昌县城所在
当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游历都昌,在南山之巅远眺“灯火楼台一万家”的都昌县城,极目赣鄱,“鄱阳湖上都昌县”喷薄而吟。其时,以“都昌县”而名,早逾300余年了。距今1240余年前的最初的都昌县治所,就在如今的洞门口村村址。
老都昌县城所在地域
翻阅不同版本的《都昌县志》,开卷便是“建置”卷中关于都昌“历史沿革”的概述。都昌地域历史渊源久远,夏、商、周为古扬州域,春秋、战国为楚、吴地,属番(pō)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番县,隶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番县地立鄡阳县,治所在四望山,今周溪镇泗山境有古鄡阳遗址,列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名录。此后悠悠600余载,鄡阳县先后在豫章郡、淮南郡、九江郡、鄱阳郡、寻阳郡的怀抱吟唱着“五子之歌”。
古时的鄱阳湖称“彭蠡湖”,《汉书·地理志》就以“彭蠡泽”入书。有专家解读其名,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形容湖大如瓢。其湖型也确如葫芦,可指证其葫身、葫颈来。彭蠡湖在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因盆地发生多次升降,运动其体,湖水南侵,导致偌大的鄡阳县地大部分淹入湖中。已是难觅踪影了的鄡阳县被当政者撤销,境域并入彭泽县。探源现今的都昌县邻县的彭泽县建县历史,与古鄡阳县同为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其县名的得来是源于“彭蠡泽在西”之述。扩并了鄡阳县地域的彭泽县,后来有了一个更气派的名字,叫“龙城县”,隶江州。都昌人耳熟能详的“沉鄡阳,浮都昌”,沉浮之间已然经历了201年的时光。直至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安抚使李大亮谓土地之饶,井户之阜,水陆之阻碍,遂割鄱阳县雁子桥之南境置都昌县。因地有都村,南接南昌,西望建昌(今永修县),故寓意且嵌名曰“都昌”。这个带着一身祥气闪亮登场的都昌县其县城治所在“王市”,即今天的洞门口所在地。当然,那时的“都村”不是言指洞门口黄村,洞门口成村是在明朝。
都昌县建县之初将治所设置在如今的洞门口,是在唐武德五年(622年),典籍上往往会用“临时治所”去形容,这历史长河中的“临时”便是160余年。唐大历年间(766—779),都昌县城徙迁彭蠡湖东,就是如今的县城所在。都昌迁城已历1200年了,历史漫漶,如今能在肇城之地找寻到的实证几无。洞门口村年逾七旬的老党员黄天庆早年曾任洞门村委会书记,他记得年轻时挖墙基,挖起过约60公分长、30公分宽、15公分厚的城砖,上有凸文“王街市”字样。1941年出生的退休教师黄文讲述,洞门这一带,明清时称中堡源,包括如今吕岭、东平、田民、北炎、虎山等村。在万家亭附近,有个土墩至今还叫城隍墩,是古时城隍庙所在地,所谓“城隍”,便与此地设城治相涉了。在万双村附近有五显庙,庙里至今保存着刻有署名“王街市”的一个功德碑。更有人考证,洞门口此地置定县治时,三面环水,水上交通便捷,因西城墙有一洞门,洞进洞出,后人便称此地为“洞门”。
1930年区苏维埃政府所在
在洞门口村中,有一幢带着天井的两进老宅完整地保存着,中堂上县有关部门挂着“都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标示牌。这里是1930年八区苏维埃政府的办公所在,斑驳的旧宅里留下了红色的记忆。
八区苏维埃政府内厅
1930年10月,由前委书记兼政委的邵式平、军长周建屏率领的红十军二进都昌,驻扎在大港、蔡岭、张家岭一带,恢复党组织,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1930年6月5日给赣东北特委指示信要求:“要吃饭,要土地,反对军阀战争,建立苏维埃政权,是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组织地方举动的中心口号。”由刘肩三兼任中共都昌县委书记的都昌县委恢复建立后,随之成立了都昌县革命委员会,发展革命武装,由红十军派驻干部汪义成任主席,地址就设在洞门口。在县苏维埃的领导下,当时都昌各地成立了13个区苏维埃政府,其中八区苏维埃政府就设在洞门口的这幢老宅里,主席黄昌彬。有了红色武装,各区乡苏维埃领导穷苦农民轰轰烈烈打土豪分田地,烧毁契约,平分土地,斗争情绪高涨。洞门口的劣绅向元寿、向元恕就被愤怒的群众处决了。国民党政府眼看革命力量空前壮大,对“赤化”恐慌,他们把各种反共武装纠集在一起向苏区疯狂的反扑。都昌国民党政府保安队大队长陆士郊带领千余人,经土塘向蔡岭洞门口的苏维埃政府发起进犯,与区苏维埃赤卫队激战。刘肩三带着红十军特卫连和七、九区赤卫队,从张岭赶来支援洞门口所在的八区赤卫队,俘获保安队120多人,缴获枪支20余支。
原区苏维埃政府所在
1930年11月,红十军撤回老苏区后,武山一带成立都湖鄱彭四县总指挥部,由刘肩三任总指挥。国民党驻上饶的五师开至鄱阳,纠集四县地方武装,对都湖鄱彭根据地进行围剿。刘肩三面对敌众我寡的力量悬殊,11月13日到洞门口布置赤卫队撤退至武山事宜。11月16日刘肩三在彭泽县黄板桥激战中被捕,次日英勇就义。都湖鄱彭党的组织遭到破坏,设在洞门口的八区苏维埃政府只存在了五个月也被迫解散。洞门口的这幢老宅见证了都昌革命史上一段风起云涌、刀光剑影的岁月。也有件令人唏嘘之事,查《都昌革命烈士英名录》,载录着洞门口有四位烈士均牺牲于1930年,他们分别是黄昌谨,赤卫队员,1930年在禾尚滩(今洞门村委会办公楼所在地)牺牲;黄翌梅,八区赤卫队班长,1930年在禾尚滩牺牲;黄翼羡,八区苏维埃政府炊事员,1930年10月在徐埠河滩牺牲;游伦信,八区赤卫队员,1930年9月在洞门口牺牲。烈士牺牲迄今已是90年了,洞门口村竟无人知晓四位烈士的姓名和故事。或许是另一种可能,对载录的烈士“籍贯”有误,有待地方文史专家去核定。
洞门口烈士载录
新时代幸福之门所在
洞门口黄村又称“洞门老街”,“老街”言说的当然不是唐时作为都昌县治所的老街,而是指清末民国初时这里一度繁华的街市。洞门口村所在,自清末以来便成为九江至景德镇的一处必经驿道。道侧店铺鳞次栉比,铁匠店、肉铺店、茶果店、打金店、歇店等一应齐全,形成热闹街市,其时,还分出了上街头、下街头。
古宅
那时人兴其市、物畅其流的便捷来自水运,于是入得洞门老街便有港汊上的数座石桥,最有名的当是十八桥。蚌壳山下的十八桥有十八节的石料相铺连,十八桥如今已荒弃。至今仍完好如初的只有当地的一座“寡妇桥”,此岸到彼岸30多米,凭着这座桥从洞门口通行至黄闰村。寡妇桥当然有故事,说清末洞门口的一个守贞寡妇,热心慈善公益,决意倾其所蓄,捐来建桥。第一次请人采购优质石料,买石料的人起了歹心,卷款外遁,不见踪影。第二次寡妇亲往,押船从洞门口至徐埠港,再驶入鄱阳湖,从星子载运回来建桥的麻石料。为了桥身安稳,港床下打了密密麻麻的松树桩,据说还用了民间的“斛桶金”“斛桶银”来“镇桥”。石桥的确坚固,经1998年百年不遇的大水后小修了一次,如今的样貌不逊当年。
寡妇桥
洞门口村这块浸染过烈士鲜血的土地,在逐梦前行的新时代,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脱贫攻坚志在全胜,乡村振兴扬帆起航。幸福之门打开后,洞门口人的生活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