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孝友 息争论 隆教训 惩不率
崇俭约 勤本业 谨礼让 表德行
都昌村庄的门口塘,以数序之角入名的有汪墩乡七角村的七角塘、徐埠镇石柴村的三角塘。左里镇周茂村委会蔡角塘村,现有村民650余人,对其村名含“角”字,村民从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解读。都昌人的母亲湖鄱阳湖古称“彭蠡”,现今的左里镇因处“蠡水之左(东)”而简笔成了“左里”。蔡角塘的北边,有渡船嘴,经多宝团子口通往鄱阳湖;南边的水路经傅家桥,通往鄱阳湖,蔡姓村庄居两港汊倚角之地,故有“蔡角塘”之名。蔡角塘还有个地理标识就是“十里陶家冲”,有学者考证这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原形,也是陶渊明的曾祖父、东晋名将陶侃生活过的地方。左里之前山、苏山之后山,十里陶家冲几成其间分界岭。蔡角塘在陶家冲有700亩以上的产权,村民干脆称“陶家冲”为自家的“放牛冲”。
溯 源
天下蔡氏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商朝时姞姓的分系。蔡系在部落中多担任祭祀的职责,地位很高。古时蔡祭二字可通用即源于此。二是春秋时有蔡国(今河南新蔡称“上蔡”,安徽凤台称“下蔡”),后被楚国所灭,后人以国为氏称蔡氏。蔡氏望出济阳郡,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池塘
都昌蔡姓承袭“济阳世家”,迁都昌的开基祖是蔡澄甫,后汉乾祐戊申年(948)任南康府守卫团练,秩满后于后周年间由福建莆田东堡迎仙寨迁都昌尖山(今苏山乡)蔡家边。考据起有着都昌次县域中心地位的“蔡岭”之得名,有人说,斯地的最原始著民就是蔡姓人家,故名“蔡岭”。现在的都昌火车站建设时,就发现有蔡姓先人的墓碑,据说这支蔡姓早已徙居九江等地。蔡角塘成村于明成化年间,由上屋蔡村迁入(一说明代万历年间从三房蔡迁入)。其谱系上的几个头键坐标点是:蔡澄甫(914–977)——其第11世孙蔡福二(1238-1307)——其第5世孙蔡贵清(1330-1413)——其孙蔡镜(约生于1424年)。
祖祠兼文化活动中心
蔡角塘村2016年新竣工的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正门的上方,嵌着“济阳世家”四字,居其下有古朴的“九峰”二字碑书。“九峰”是南宋理学家蔡沈所创立的一个学派之名。蔡沈曾隐居九峰山(今湖南衡阳),故曰“九峰学派”。蔡沈的父亲蔡元定为“西山蔡氏学派”的创始人,是朱熹的门生。蔡沈的“九峰”学说兼义理与象数学,他受朱熹所托,注释《尚书》,撰成《书经集传》,成为明清士人科场的必读课目。蔡沈对《易》颇有研究,尤精八卦之学。蔡角塘村村民理事会负责人蔡天初讲述,村上先祖有元文、元武、元达三兄弟,蔡元武曾在有“道教第一祖地”之称的江苏句容的茅山修道学法,亦精八卦之术。蔡家祖祠重修于明万历丁己年(1617),蔡家塘至今仍保存一 碑刻,为祖祠修建留存下精确的时间明证。蔡元武在祖祠巢门门槛石正中,用小石子摆了个八卦图案,覆置地下,祈佑千代之福。新祖堂仍坐西朝东,大门略偏北,仍设上、中、下三厅,比老祖堂层高超了3米,且在南侧拓展了一个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显得更加的亮堂而大气。
村民商议传承家训
热 血
蔡角塘村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为都昌农民运动的勃发之地。蔡在矶革命烈士让这片热土上的红色记忆特别的鲜明。
村道
1927年2月,由共产党领导的都昌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和江西省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相继召开。“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口号响彻云霄。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豪绅地主和国民党右派惊慌失措,他们纠集一起,采用各种方法对农民运动进行破坏和抵抗。左里一带的农民活动集中地是旧山村城山庙,活跃份子有下王村的王宗唐、陈蕃里的陈茂江、谭边周家周阁初、赵子才村的赵敬绪、蔡角塘村的蔡在玑。左里与多宝同属九区农会,多宝在农会的骨干有九区农协常委马宗锦(马家堰人)、李瑞(寺前村人)。其时,农会组织的妇救会、自卫队等成为劳苦大众求翻身的倚靠。
在有关都昌革命史的书籍中,对蔡在玑七烈士牺牲经过的记述是:1927年春油菜籽丰收的时节,九区农民协会为了农民不受中间商的欺诈和盘剥,便替农民代售油菜籽,以利增加收入。左里靖卫团总、大土豪陈范五(多宝西陈人)利用这一机会在群众中大肆造谣,说“农民协会要没收农户的菜籽”。当探知九区农民协会的负责人4月26日夜要在城山庙开会时,陈范五便收买了一批地痞流氓,偷袭了城山庙,将正在开会的农民干部捆绑到多宝金沙庵拷打。第二天上午,马宗锦正在村子里给农民做宣传工作,动员群众将油菜籽交由农民协会代售,以杜绝豪绅从中盘剥。突闻7名在城山庙开会的农协负责人遇袭,他便急奔10余里赴金沙庵营救。正当他愤怒斥责土豪之时,一个流氓趁其不备,挥刀砍下了他的右臂,马宗锦当即痛得昏死过去,当他痛醒过来,便又大骂不绝。这时,陈范五之子窜上前用一根铁棒凶残地从他两耳而穿过,马宗锦壮烈牺牲。被捕的七个农民协会负责人,除县农运特派员余宝华被人营救外,其余六人相继被陈范五手下人致死,一起震惊全省的“4·26”农会惨案发生了,这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不到半个月就在都昌发生的惨案。九区七烈士马宗锦、王宗唐、李瑞、赵敬绪、蔡在玑、陈茂江、周阁初是都昌农民运动革命史中的第一批牺牲者。
蔡天初的“光荣之家”
曾任多宝乡党委书记的蔡卖九,讲起小爷爷蔡在玑牺牲时的一个细节,与党史书籍记载有异。蔡在玑当天是在田间车水浇地,不是在农会的会场,他听人说还乡团抓了农会的人到金沙庵,他放下水车杆,披了一件揩汗的毛巾,上身赤膊赶往多宝增援,尔后血洒金沙庵的。蔡在玑1927年舍生取义时36岁,是七烈士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他生育了七个儿子。蔡角塘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以来村上有20余人先后投身军营。
蔡在玑烈士名录
古 树
古树是村庄的精灵。蔡角塘村近塘有古树,塘之远处也有古树,一枝一叶舒展着乡愁。
古樟
村上门口塘靠村道的这边,原是有两棵古樟的。后来一棵枯死,另一棵至今枝繁叶茂。村民说先前有个叫蔡福喜的老兵,1949年随国民党溃退台湾。30多年后回家寻亲,凭着路人所指来到他魂牵梦绕的蔡角塘村。在他小时的记忆中,村上塘岸硬是有两棵古樟的,但见眼前只一棵古樟的村头,他以为自己找错了回桑梓的路途,便折回到当年的集市地刘逊桥。当再次在当地人的引领下来到蔡角塘时,才知一棵樟树已不见踪影,村上人伸开双臂迎接他的寻根。蔡角塘门口塘的彼岸有一株傲然挺立的石桂,生长的年代久远到与古樟一样无从考证。石桂如今还是四季苍翠,在村民的眼里成了一棵“宝树”。
塘对岸的石桂树
蔡姓人家似乎对树情有独钟。蔡氏宗祠通常可见副四字楹联:“纸造桂阳,桥留松荫”,“纸造桂阳”说的是东汉蔡伦(桂阳人)首创的用树皮作为原料造纸;“桥留松荫”说的是北宋大臣、书法家蔡襄知泉州时,建洛阳桥,在桥头种松树七百棵,闽人勒碑颂其德。出生于1934年的村民蔡先作1962年入党,曾任村支书20余年。他讲起蔡角塘村后的庙前原也是有一棵粗硕的松树,四个人拉手合抱都箍不住。庙干脆就叫了“松树庙”,是蔡在玑当年组织农会活动的一个场所。耄耋之年的蔡先作说,松树有“千年平顶,万年铺地”之说。那棵他记忆中的古松树冠一片平整地伸展于空,可见树龄之长。1958年,村民在松树上割松香油,古树泪流不止,再后来古树连根被锯砍了。现今不少蔡角塘人有擅长为建砖混新宅装现胶模板的活计,也是一份树木缘。
欢 舞
欢乐的村民
要说蔡角塘村的舞魅,首推龙灯之舞。村上旧时有“文班子、武班子”之誉。“文班子”指村上的“戏班子”,蔡角塘的戏团在左里一带唱很声情并茂,余音绕梁。后来还是丝管喑哑地落幕了,用来搭戏台的厚实木板,在土改时也被拆做了设在左里的粮仓底板。至于“武班子”,说的就是村上的舞狮队。满清时的村民蔡绍维,舞狮场上的“梅花双刀”耍得银光闪闪,“齐眉棍”拨得虎虎生威。蔡角塘的舞狮队在正月里来闹元宵、在二月里玩花朝灯,满场喝彩,喜气洋洋。在乡间跨村舞灯,没几招“杀手锏”,是招架不住的。外村的人会在添乐的主场,也考验“班门弄斧”者的舞功。比如蔡角塘的狮子憨态可掬的入得邻村,但见祖厅内摆好了三层的八仙桌,地面不平处用来填平垫脚的是干牛粪,舞者一用力不匀,牛粪便塌崩而致桌子失衡。蔡角塘的舞狮人一身轻功掠上三叠的桌面顶,腾挪转闪,稳稳当当,看得人眼花缭乱。从三层闪到二层、从二层闪到一层、从一层闪到地面,又一次次用了暗力,桌角卸拆时,桌面平落,无需搬移。村上现在每年元宵还会舞龙灯,只是没了“双刀飞”,也没了“三层桌”的精彩了。
舞龙灯
新的精彩之舞在闪亮登场。蔡角塘成立了广场舞队、太极拳队,村民在美好生活的舞台上,以新时代的价值观为旨义,尽情而舞。舞在赓续传统的祖祠里,舞在每年春节“村晚”绽放的光影里,舞在春光烂漫的田野里……
图/文 汪国山
编辑:沈青
编审:江建峰
审核: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