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余纯桃)1月5日21时,中央电视台2套以13分钟时间,再次报道都昌县南峰豆参制作加工,引起爱好美食的电视观众们的关注。加上春节临近,一时间,“南峰豆参”供不应求。
地处鄱阳湖畔的都昌县南峰镇,不仅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更是“舌尖上的中国” 栏目所报道的美食佳肴“豆参”发源地。以前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有豆参卖,如今,市场的豆参随处可见,但多数不是“南峰豆参”,味道自然不一样。近年来,都昌县南峰镇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突出特色 培育品牌”,实施“产业优先绿色发展”,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鼓励、支持有豆参加工手艺的人重操旧业。全镇豆参加工专业户超20户,2000余人围绕豆参加工大豆种植增收。
刚过花甲之年的村民冯祖发,从事豆参加工30余年,以前受交通、市场、资金等影响,仅是小打小闹,加工量不大收入不高,家庭生活依然富裕不起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冯祖发如今每年加工豆参超过1万公斤,年产值达近20万元。村民冯的古夫妻俩在外打工多年后,听说当地政府大力鼓励、扶持豆参加工,便砌起炉灶架起锅,搞起了豆参加工。冯的古告诉记者说,自从回家从事豆参加工,基本上每天都能加工30∽50公斤豆参。他们加工的豆参不愁销路,镇上几家菜摊都争着代卖。一般到了下午,本地生产的豆参基本没货了。
南峰镇党委书记石培梁介绍说,南峰镇地处鄱阳湖北岸,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水味甘甜,加上当地种植的白豆、黑豆加工出来的豆参,与其他地区加工的豆参有着不同的口感,吃过南峰豆参的人,都对它念念不忘。近年来,南峰镇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引导、鼓励和支持有手艺的村民“重操旧业”发展豆参加工业,不仅让“南峰豆参”成为都昌一道名菜,更是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我的家乡味”等栏目多次报道的一道美味佳肴。
记者了解到,豆参市场的扩大,还催生大豆种植的热情,老百姓一些荒田荒地都被种上了大豆,价钱卖得特别好。该镇把扩大大豆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鼓励更多闲散劳动力从事豆参加工销售,发展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百姓富裕的一项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