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国风的流行,中国民乐正在火热“出圈”。从去年1月B站跨年演唱会,国乐大师方锦龙“大战”百人乐团,中西乐器对决,引爆全场;到不久前一曲琵琶演奏《兰陵王入阵曲》惊艳四座,视频播放量迅速超过1300万次;再到如今的“国风少女”陈依妙以一把二胡燃爆荧屏……老中青三代从业者和爱好者接力,使中国民乐成为“Z世代”追捧的国风音乐。
两根弦奏出千种风情 二胡成为中国音乐文化象征
是什么力量使多少有些“高冷”的民乐,正在不断变“潮”?
《兰陵王入阵曲》的视频弹幕上,“Z世代”回应:“血脉里的基因被唤醒,怎能不爱这荡气回肠的音乐。”
在出身二胡世家的17岁少女陈依妙看来,传承上千年的中华传统音乐,在不同的时代散发着不同的魅力。不同时代的传承者会跟随时代变化,对传统音乐进行调整和创新。“在爷爷小时候,二胡的形象是悲悲切切的,这也是旧时代人们的生活写照;现在,国潮正兴,二胡完全可以演奏一些年轻有活力、符合时代特征的音乐。”“我用二胡演奏中西各国丰富的曲目,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二胡的丰富多彩,让大家喜欢上二胡,喜欢中国的音乐,一起寻找二胡的未来。”
民乐的流行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表现。
二胡皇后、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宋飞在接受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采访时说:“中国的音乐是一种母语文化,是血脉中早已存在的。今天的传承,就是要唤醒、激活融入我们血脉的中华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民乐中,二胡艺术成熟较晚,却在最近一个世纪广为流传。虽只有两根弦,却能拉出百般情思、奏出千种风情,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象征。
中国网制作的大型实景文化类深度访谈节目《似是故人来》第二季二胡篇,试图以二胡为代表,探讨中国民乐发展演变与传承创新的轨迹。
《二泉映月》最受西方欢迎 小泽征尔称应跪下来听
“我们总说华夏五千年文明,如果用音乐的历史来追溯的话,已经达到了九千年。”宋飞说。
中国最早的乐器是在河南舞阳出土的9千年前的骨笛。那用鹤骨制作的笛子,很容易将人代入仙乐飘飘的轻灵境界。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上,宋飞见到了一位久违的老朋友,那是一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胡琴,她曾用这把胡琴演奏了中国古曲《汉秋宫月》。
“演奏老胡琴的时候,就仿佛和一位年长的老人沟通对话,它身上有好多故事,轻轻一碰,就会娓娓道来。”
据宋飞介绍,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胡琴(二胡),始于唐朝,古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刘天华是现代派的始祖,他主张改进国乐,借鉴吸收了西洋音乐的作曲理论和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对二胡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改革。他创作的《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作品,更使二胡大放异彩,使一直处于民间状态的“讨饭”二胡终于登上了音乐艺术的大雅之堂。
华彦钧(阿炳)则在因循传统、从民间汲取营养这条道路上,大大推动了二胡的发展,意境深远的《二泉映月》就是其代表曲目。1985年美国评出了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流行乐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这首曲子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二胡制作有160多道工序 琴桶要放置两三年
在二胡制作工作室里,王晓辉在宋飞的陪同下参观了二胡的制作过程,亲身体验二胡的诞生,认识胡琴的种类,了解二胡制作的160多道工序,最后一道是上弦,捆千斤、装琴码、配琴弓……
“干燥的琴桶要放置两三年,以适应气候,从备料到成琴,过程相当漫长。”二胡制作师说。
“制作材料不同,每一把二胡也像人一样有差异,它成为一个生命体以后,会有自己的个性,声音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刚才那把琴像个小姑娘一样,音色纯净,这把更柔和一些,好像人的性格更内敛包容。”宋飞说:“二胡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民俗生活的记录,用心、用脑、用耳去感受旋律,便能聆听到远古的智慧之声。”
王晓辉说:“中国古代乐器展让我震撼,使我感受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天地同和’这个主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中国的文化说到根子上,就是一个‘和’字,中国的音乐一样,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合奏的和谐彰显了中国民乐的灵魂。”
二胡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乐器,它从千年前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为中国本土乐器,近一百年来,经过一代代优秀的二胡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的努力,以二胡为代表的中国音乐艺术,又从中国走向世界。
12月28日晚21:00黄金档,《似是故人来》第二季二胡篇,邀你走进二胡的世界,在弦音飞扬间感悟历史沧桑、古今喜悲。该节目在中国网、江苏卫视、新浪微博、B站、百度百家号、腾讯视频等平台同步播出。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