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重症监护室的凌晨战“疫”

2020-02-13 21:15  阅读:6604 

新华社南昌2月13日电(记者高皓亮 彭菁 万象)凌晨,整个城市已经熟睡。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隔离病房重症监护室,一群年轻人的战“疫”正在打响,这里灯火通明、不分昼夜,救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一)

距离零点还有半小时,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隔离病房重症监护室外过道上,等待交接班的12名护士已到位。

“你们年龄最大的多少岁?”

七嘴八舌,有人打趣组长张筱,“是你吧,反正我比你小。”张筱无奈回答,“就是我,35岁。”

“年龄最小的呢?”

“李森,你多大?”“我1995年的。”“不对,还有更小的,魏晨阳1996年的。”

他们的身后,一道临时隔断的门上,清楚写着“潜在污染区”五个黑色大字。

门的那边,随时接受全省各地转运来的重症患者,救治不分昼夜。门的这边,是一条狭长走廊,交接班前的防护工作在这里进行。

凌晨寂静,走廊里,撕开防护衣服包装、衣料摩擦、开关柜子的声音格外清晰。

距离0:00还有10分钟,进来时穿着粉色、红色等各色外套的医护人员,已完成全副武装,整个走廊满眼皆白,只能靠防护服外大头笔写下的名字辨认。

张筱拉开大门最先进去,后面一一跟着,对着记者握拳振臂,喊出一句句:“我进去了!”

零点到来,走廊重归安静。

(二)

凌晨1点,大门从里面被推开。

门的那端,张筱和上一班护理组长朱卉刚刚完成交接。

汤凌鹏第一个出来,看到记者明显怔了一下。24岁的汤凌鹏是重症监护室的“老人”,医院收治第一例确诊病例时来到隔离病房,守在这里已经半个月。

“哪天印象最深刻?”

“每天印象都很深刻,今天尤其深刻。”

汤凌鹏护理的一个患者饭量下降,各种引导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名患者担心治疗费用难以承担。于是,汤凌鹏换班时专门看了免费救治政策,从头到尾详细讲给他听。“今天心情好多了,饭量也大了,症状也变轻了。”

也有第一次值班的“新人”,隔着半开的门,正在洗手的黄丽青对着记者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

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来自全院多个专科ICU,来自心胸外科ICU的黄丽青第一次值班。5个小时前走进这道门时,“即便防护服密不透风,但总觉得到处漏风。”等走出这道门,黄丽青呼出长长一口气,“我胜利啦!”

太瘦,戴上口罩能遮住大半边脸,22岁的徐文惠脱下防护服,把整个脸凑到照相机前嘿嘿一笑,“给你看看我的丑样子。”满是压痕的脸上,笑容灿烂。医院组建隔离病房,神经内科ICU护士徐文惠第一批报名,和父母顺带提了一句,担心女儿身体的母亲忧心忡忡。“她很惊讶,以为我这么瘦不会被选上。”

(三)

凌晨2点,门再度被推开,34岁的卿城走了出来。

4小时前,一位患者病情加重,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曾振国、主治医师卿城、护士长江榕组成的救治小组进入病房,为患者做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深静脉穿刺操作。正在病房里评估新转运来患者的重症医学科主任钱克俭不放心,站在一旁盯着他们上机。

“情况正在好转,希望就在眼前。”曾振国患有过敏性鼻炎,持续进行4个多小时的紧张救治,鼻子罩在层层防护下,只能强忍着直到走出这道门,贴身穿着的衬衣已经全部湿透。

“不会轻易放弃,有希望一定要坚持!”卿城说,在里面时刻处于紧绷状态,出来后才感觉到满身疲惫。走廊尽头有几间临时宿舍,凌晨做完操作的医护人员,就在这里休息。坐在床边的卿城掏出手机,妻子白天发来视频,才3个月大的孩子在屏幕那端笑了。

凌晨4点,新的接班护士到来。在里面已经4个小时的魏晨阳,要等完成交接,将近1个小时后才能出来。她说,自己是早上生的,那天是个大晴天,所以爷爷给自己取名晨阳。

隔离病房外,新的一天到来,“晨阳”即将升起。


511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