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荻花飞舞,候鸟来鄱阳湖越冬。叶学龄摄
秋冬季节,数以万计的候鸟飞至鄱阳湖越冬。王小龙摄
中国森林旅游美景推广·走进鄱阳湖采访团合影。张兴龙摄
来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在水中翩翩起舞。周海燕摄
冬季的鄱阳湖,荻花飞舞,草洲辽阔,芳草萋萋。当树叶慢慢变黄的时候,鄱阳湖的水位渐渐消退,此时,在遥远的东北亚,数万只水鸟启程,飞向江西鄱阳湖。
11月底至次年2月底是鄱阳湖最佳观鸟时期。11月20日,“中国森林旅游美景推广计划·走进鄱阳湖”全媒体采访行动在南昌启程。由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民日报、中新社、第一财经日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深入江西省鄱阳县、永修县、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管理站等地采访体验,一幅幅人鸟共家园的生态美景图展现在记者眼前。
越冬候鸟的庇护所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鄱阳湖承赣、抚、信、饶、修等五湖之水,通长江。“丰水一片、枯水一线、水草丰美”的时令性湿地生态系统是鄱阳湖的典型特征。因此,为鹤类、鹳类、鸥类、鹭类、雁鸭类、鸻鹬类等70万只越冬候鸟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栖息环境。全球98%以上的白鹤、70%以上的白枕鹤、80%以上的东方白鹳、60%以上的鸿雁在此集聚越冬。鄱阳湖成为全球瞩目的候鸟越冬地。
一直以来,候鸟对鄱阳湖的钟爱有目共睹。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境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丰水是湖、枯水似河”的独特景观为候鸟提供了适宜捕食的环境和丰富的食物。除此之外,候鸟对鄱阳湖的钟爱更是源于江西人民自古爱鸟护鸟的传统以及在候鸟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
1996年以来,江西先后出台了《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2014年,江西从国家层面争取,将鄱阳湖列为全国首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地区,专门出台了《鄱阳湖国家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补偿涉及湖区沿线12个县(市、区),直接受益群众14万人次,实施社区(乡村)生态修复项目266个,有效缓解了“人鸟争食”矛盾,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今年3月,《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又作出规定,形成了完备的鄱阳湖湿地及候鸟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各级政府和部门严格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采访团到鄱阳县采访时了解到,今年9月,鄱阳县成立了鄱阳湖候鸟保护协会,在100多名会员中,有的是退休干部,有的是沿湖乡镇村民,有的是摄影爱好者,有的是新闻媒体记者……截至目前,协会共巡护30多次,对鄱阳县鄱阳湖辖区候鸟保护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创新管护模式实现人鸟和谐
记者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山保护站采访时,站长万松贤告诉记者,“人鸟争食”矛盾曾一度尖锐。候鸟以湖中鱼虾为食,因而渔民的利益无法保障。
创新的“点鸟奖湖”管理办法便有效缓解候鸟保护和竭泽而渔之间的矛盾。保护区自2013年起连续开展“点鸟奖湖”的区社共管活动,以“鸟越多、奖越多”为原则,根据子湖泊候鸟的数量和保护等级,奖励湖泊承包人,激励渔民参与候鸟保护,营造良好的候鸟栖息环境。
近年来,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湿地管理和候鸟保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加强巡护检查和动态监测,有效地保护了湿地资源和越冬候鸟安全;形式多样地开展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提升了当地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独立或联合科研机构开展保护区科研监测,积累了生态系统的科研本底数据;加强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共管,开创了物种栖息地保护管理的特色经验。“阵地前移”“立体监管”“点鸟奖湖”“湖权流转”“协议管湖”的创新型组合保护管理模式,让鄱阳湖实现了候鸟低飞、渔歌唱晚、人鸟共家园的和谐景象。
鄱阳湖观鸟的“国际范儿”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通过望远镜观测到已经抵达鄱阳湖越冬的候鸟群。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中,白鹤当属明星物种。白鹤是极度濒危物种,全球仅4000只左右。
1985年,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基博一行专家在考察鄱阳湖时,发现1000余只白鹤,他们认定,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鹤群,其栖息环境和白鹤数量让鸟类专家大为惊叹,鄱阳湖因而受到国际的瞩目。时隔34年后,今年1月,乔治·阿基博重访鄱阳湖时,仅在鄱阳湖保护区内的一个湖泊,就监测到1768只白鹤在翩翩起舞。
鄱阳湖的候鸟为江西走向国际架起了一座桥梁。
今年12月6日至10日,江西将举办首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这次活动主会场设在南昌市,同时在活动地九江市、上饶市设有观鸟点。活动以“湿地滋润赣鄱、候鸟联通世界”为主题,一系列精彩活动即将呈现。既有国际论坛、院士论坛、白鹤论坛等高水准的专业学术研讨,又有国际观鸟赛、“省鸟”评选、优秀志愿者(组织)评选等赛事评选活动,还有救护候鸟放飞、候鸟国际摄影展、公众自然教育等群众参与互动性强的活动。
为承办好鄱阳湖国际观鸟周吴城会场活动,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打造候鸟小镇项目。以“打造永不落幕的国际观鸟胜地,唱响鄱阳湖国际生态品牌、国际旅游品牌”为目标,建设集国际观鸟、湿地观光、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重点打造“三点两亭一路”,即大湖池、常湖池、朱市湖观鸟点,永吴水上公路两个观景亭,永吴公路。届时,游客可到这些观鸟点尽情观看包括白鹤在内的候鸟。(记者 吕子卉 刘小虎 钟南清)
记者眼中的鄱阳湖
乘船进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水质清澈,碧波荡漾。沿途有几只鸿雁在远处飞过,在接下来几个月里,数十万翩翩起舞的候鸟会来到这片“乐洲”休养栖息。踏至鄱阳湖,除了感受到这里秀美动人的风景,在这里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候鸟的巡护员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日夜守护候鸟,在野外搭帐篷、在船上过夜看候鸟的他们,值得敬佩。
——人民日报 李雪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我们的节目曾经介绍过我国众多的自然保护区,解说词大多是“人迹罕至、少人打扰……”我们不自觉地形成思维定式,人与生态环境似乎多有矛盾,少有和谐,但却忽略了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与自然和谐共处似乎才是主基调。鄱阳湖和中国人的相关性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我们今天对绿水青山的焦虑。当然,回归自然并不是要回归原始,而是别忘了中华文化对于生态环境曾经的从容。我们应当持续关注鄱阳湖,关注这片与人无缝衔接的大湖走向何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 贺琛
初冬时节,我有幸与其他媒体记者一起走进江西鄱阳湖,为即将到来的“鄱阳湖国际观鸟周”作预热报道的采访。不同于北京冬日的“寒”,鄱阳湖则带着满满的“暖”。冬日的鄱阳湖部分腹地水落滩出,各类候鸟陆续飞抵越冬。湖滩、草地、河流、候鸟、游客,夕阳西下之时,这一和谐的生态画面,让人置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曼妙美景。——中新社 张兴龙
只有到了鄱阳,才能真正领略什么是水的世界。远眺湿地的边际,细数恣意翻飞的候鸟,才能真正明白,不打扰,便是最好的保护。这里有着最多姿的水,最密集的湖,最惊艳的草,最诗意的岛,最灵秀的山,最珍贵的鸟。踏访其间,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眼睛搜索秘境,用心灵感受美好。——农民日报 孙莹
对于江西人来说,鄱阳湖是母亲湖;对于候鸟来说,鄱阳湖就是它们的家。水天一色,风月无边。11月20日—22日,我们从南昌前往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鄱阳湖岸线总时不时与我们相伴。“看,候鸟。”顺着声音,我们看见湖边的湿地上,一群白鹭或翔或集,觅食嬉戏。隔着车窗,我们仿佛听见了它们快乐的鸣叫声,在耳畔响起、久久回荡。
——科技日报 马爱平
近年来,每到秋冬季节,当看到一些媒体报道鄱阳湖变草原的话题时,心里也曾有无尽的担忧。直到今年,随《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到了现场采访才知道,鄱阳湖其实是季节性湖泊。每年60万-70万只候鸟飞到鄱阳湖,也正是因为湖区南部枯水季节形成的草原、湿地、浅滩和数以百计小湖泊,能为它们提供草、虫、鱼、虾等丰富的食物。正如保护区的一位工作人员所说的那样:“鄱阳湖‘丰水一片、枯水一线’、秋冬季节变成草原是自然现象,大家不要为鄱阳湖担心。如果鄱阳湖没有草原,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的白鹤也许还不会来呢!”
——中国自然资源报 于德福
(稿件原载于2019年11月29日《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