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曹国喜:扶贫路上用真心,动真情,做好人

2019-12-18 09:40 苏山乡    阅读:8615 

一提到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土目村的群众都夸他是个好人。不错,曹国喜同志自今年任驻苏山乡土目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以来,扑下身子,脚踏实地,把村当成自己的家,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时刻了解、关心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争做群众心目中的“好人”。

一、不计得失,服从组织分配,无怨又无悔。

曹国喜同志今年已56岁,2017年、18年已在苏山乡龙泉村任驻村干部两年,今年根据县组织部和本单位的安排,调派到苏山乡土目村任第一书记,按理说,前面已下村两年,今年完全可以推辞掉,但他考虑到本单位人员少、任务重,单位年轻干部都是一人几岗,确实无法抽出身来,考虑再三,为顾全大局,他还是二话没说,谁叫自己是一个已有三十五年党龄的老党员呢!

苏马路(苏山乡政府至马安村)年久失修,“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沿路群众出行非常困难。记得第一天下村时,车子陷在半米深的水坑里差点熄火,平常五分钟路程竟然要跑二十五分钟。面对这种困境,心里不免又有了退却的念头,然而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导不断萦绕在脑海,一双双贫困群众期待的眼神又影显在眼前。开弓没有回头箭,老百姓的需求就是帮扶干部的使命。土目村全村13个自然村,从村部到各村都要经过这条路,半年多来,几乎每天在这条坑凹不平的路上走几个来回,私车公用,车差不多散架,两前轮胎也跑得几近报废。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他不计较个人得失,牢记使命,扶贫路上,无怨又无悔!

二、尽己之能,用足国家政策,解群众之困。

到土目村的第一印象是,办公条件太差,楼顶没有隔热层,夏天根本没法办公。平时要召开一个党员群众会都非常困难。根据这一情况,曹国喜同志充分发挥第一书记职责,一方面同单位一把手协商,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报告,争取了部分资金,先行添置了会议室及支部办公室的桌椅和空调,并建立健全了村支部和党建工作制度。现在召开农村基层党员群众代表会没有了先前那种杂乱散漫的迥境,村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土目村在苏山乡是非贫困村,但由于交通落后,这几年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落后于其他村。全村365户、1676人,其中贫困户22户、76人,贫困发生率达4.5%。几乎没有什么产业。曹国喜同志在全面摸清全村及各贫困户基本情况后,把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宣传政策、落实政策、用活政策上。一是积极为有生产条件的贫困户申报产业扶贫资金,共7户,落实产业扶贫资金15250元;二是利用自身人脉资源,介绍两贫困户富余劳力到乡外务工。争取让“两业”成为贫困户家庭增收脱贫的支柱;三是为贫困户家庭成员办理慢病卡16张,申报县外务工交通补贴18人。落实教育帮扶21人,其中雨露计划3人。

三、铭记于心,动之于情,做群众知己。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的事无小事”。曹国喜同志时刻把群众的困难记在心里。村里五保老人胡振凤今年已是78岁的老人,没有儿子,女儿出嫁也不在身边。为方便老人日常生活,村委将他安排在乡集中安置点生活。7月份他因病在床,不能下地,第一个电话打给了曹书记。于是曹国喜同志立即用自己的车将他送到县中医院,办好入院手续,待其女儿来后才安心离开。病好出院又亲自接送他回家。同在乡集中安置点生活的59岁五保老人杨仕荣,常因脚肿走路困难,曹国喜同志铭记在心,每星期到村来回都到这里停顿下来看看他,并送来治疗药品。翁腊里是曹国喜原在龙泉村的帮扶贫困户,对曹国喜同志的帮助至今仍念念不忘,逢人便夸曹书记是个“好人”。翁腊里家共5人,自己70多岁,两个孙子在学校读书,家庭收入主要靠儿子、儿媳在外打工,维持一家正常生活尚可。可天有不测风云,17年其儿子翁和仂突患肝癌,一家顿时失去了经济支柱。曹国喜同志急在心里,忙前忙后帮他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出院了又帮其办好慢病卡。同时自己掏钱买来了奶粉、葡萄糖等营养品给予慰问,隔三差五往他家里跑,促膝谈心,宣传国家的好政策,鼓励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

扶贫路上,曹国喜同志就是用这种实实在在的行动,从群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让贫困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增强了他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求惊天动地,但求问心无愧,努力践行党员的承诺,誓做群众脱贫路上的知己,不断完善群众心中的“好人”形象。

295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