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永恒的传承

2024-02-29 10:22 人民网-江西频道    阅读:3747 

晴川历历,莲江绵绵。打开地图,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罗霄山脉的玉臂环抱之中。在这座全国唯一以花卉命名的行政县,她以超然物外之境,传承优良家风,赓续红色血脉,勤于助人为乐,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芳华。她就是“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老阿姨”龚全珍的女儿——甘公荣。

近年来,甘公荣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工商银行系统“十佳储蓄员”、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第五届江西省道德模范、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记忆·印记

“劳动,是我人生的第一课”

“劳动,是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甘公荣说过无数次。

“当时乡亲们都叫爸爸将军,可爸爸总是说,现在他就是一个农民,不是什么将军。”甘公荣清楚地记得,父亲卸甲归农几十年,告诫子女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摆老红军的架子”。

其实,上初中时,有一次翻晒箱子里的衣服,甘公荣第一次看到父亲的将军服,她才知道父亲是别人眼里“当大官”的人。

她清晰地记得,父亲带领乡亲们开荒地、修桥梁时,还曾让刚十二三岁的甘公荣和姐姐一起挑砂石。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不摆架子,要挑担子”的思想在甘公荣的心底扎下了根。

1974年,甘公荣初中毕业,她的中考成绩超过了高中录取分数线。但由于上学指标有限,甘将军硬是要她把上学的机会让给更需要的孩子,劝她先当几年农民学种田。

“这是为什么?”听到父亲这样说,甘公荣很不理解,急得大哭起来:“我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成绩争取到的,为什么不能推荐我上高中?”

这时,父亲走进房内拿出一双布鞋,“这是战友刘春元牺牲前交给我的,临终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一定要走向胜利,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父亲严肃地说,先烈们为了新中国、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连命都不要了。如果是通过考试上高中,你能考上,你就去读。现在既然是推荐,那你就把名额让出来,让给普通老百姓家!

“开始,我有点不愿意,因为不想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父亲的一番话,让我一下子打开了心结,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不当将军当农民的父亲,读懂了他‘革命为了谁’的人生哲理。”

从此,当农民,学种田,成为甘公荣人生的劳动第一课。犁田耕地、莳田打禾、挑水砍柴、拾粪施肥……很快她就成为了种庄稼的好手,因表现突出还先后被选为妇女队长和公社团委副书记。

随后,甘公荣被分配到县电影队工作。一个20岁左右的小姑娘跟着放映队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走村入户,但她从不叫苦叫累,而是默默地为全县乡村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在县工商银行做储蓄员的10多年间,她经手了数亿元人民币,没出过丝毫差错。2001年,全国金融系统改制,部分职工对改革政策有意见,甘公荣却带头向组织提出了内退,回家做起了家庭妇女。

有人曾问她,“你是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就这么内退,是不是太可惜了?”不管是回答别人,还是回答自己,甘公荣的答案永远都是“值得”二字。她说:“如果大家都不带头,都不做出牺牲,国家的政策就没办法推行,大家的利益也就会受损,这是爸爸绝对不会答应的事情!”

家风·风骨

“出工走前面,收工走后面”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世代代繁衍下去的精神符号。

作为开国将军的女儿,甘公荣有着令人艳羡的身家背景,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常人想象中的“特权生活”,但是她依然毫无怨言当农民、孜孜不倦勤学习、兢兢业业干工作,用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实际行动回答将军父亲的嘱托;作为“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家属,甘公荣在耳濡目染中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结对帮扶困难学生、走访慰问孤寡老人、扶贫济困患病群众……用一颗爱人之心传承革命家风。她的身上,传承着父母的红色基因;她的言行,深深地打下了父母的烙印。

少年时,她和当地的农村孩子一样,打赤脚、扯猪草、捡猪粪、放牛、喂猪、养鸡鸭……特别是大队集体劳动时,甘将军要求子女“出工走前面,收工走后面”。

“长大后我才明白,这是爸爸从小就在给我们灌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甘公荣动情地说。

“说实话,我压根没想到身边这位朴实无华的大姐,竟然是一位开国将军的女儿!”从前的同事谢子鹏回忆道,“那个时候上班最早的是她,下班最晚的也是她。”

甘公荣永远记得父亲去世前对她的嘱托。那是1986年春天,甘将军病情加重,弥留之际他把几个孩子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跟甘公荣几兄妹说:“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不劳而获。”这一天,这一幕,这一语,深深刻印在甘公荣的脑海中。

甘公荣的母亲龚全珍是新中国成立前西北大学的大学生,跟随甘将军来到莲花县当了一名普通教师,离休后一直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几十年如一日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宣讲革命精神。2011年,龚全珍老阿姨在居住地莲花县金城社区成立了龚全珍工作室,下设阳光驿站、温馨驿站、帮帮团和志愿者服务队等,在全县广泛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慈善、志愿服务活动。

龚全珍工作室一成立,甘公荣立马加入到服务队伍,一边协助母亲到工作室与群众谈心解惑,一边带领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志愿活动,还带领家人和志愿者在城北小学设立了阳光小屋,定期关爱那里的60多名留守儿童。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她总要到结对的孩子家里走一走、坐一坐,带上学习用品,为他们带去鼓励送去温暖。“每当看到孩子们不受学费困扰的笑容,我就觉得特别满足,特别快乐。我想,妈妈常说的‘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就是这个意思吧。”甘公荣这样说道。

2013年底,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成立,甘公荣主动接过爱心接力棒,积极参与到爱心救助基金会的日常管理、帮扶群众等各项工作。联系捐款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定期到贫困家庭调查走访、发放贫困家庭救助金、公示资金来源和去向……每一个环节甘公荣都亲力亲为,从不允许自己出现一点马虎。

龚全珍老阿姨经常对甘公荣讲:“身为党员,心里要永远装着老百姓,一辈子为人民服务。”朴实的话语最感人,默默地奉献最动人。身边的老邻居们都说,甘公荣很“吝啬”,一件衣服可以穿十几年,洗得泛白了也不舍得丢;但甘公荣又很慷慨,帮扶贫困学生、困难群众,每月退休金只有两三千元的她,已累计个人捐资15万元。

点滴爱心汇成海,大爱善举暖人心。截至目前,爱心救助基金会共筹集资金170多万元,帮助贫困群众1000余名。甘公荣个人帮扶资金达15万元,累计对接项目、赞助达400余万元,参与志愿服务时长近8000个小时。全市共有龚全珍工作室500余家,并在全国遍地开花,8000多名党员干部加入到了这个助人为乐的大家庭。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学生刘芊的妈妈刘小惠记得,因为治疗肾病,家里被拖垮了,女儿上学的费用没着落。是甘公荣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与女儿结成一对一帮扶对象,从高一时开始资助,至今已有5年。在手机里,刘小惠仍保存着甘公荣在刘芊读大一时的两笔共1.2万元和大二三笔共7400元的微信转账记录。

前方·远方

“要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如果把甘公荣比喻为一种花,好多人说,就像是“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的菊花。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她扶危济困、热心公益,乐此不疲、矢志不渝!

从银行储蓄员的岗位上退下来后,甘公荣一直是龚妈妈的左膀右臂,她把公益事业当作人生的第二个战场。

“我们不能给两位老人抹黑,要接好他们的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力所能及地多帮助他人”。让甘公荣感到欣慰的是,儿子金锋和儿媳妇贺娟也接过接力棒,主动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成为志愿者队伍的爱心主力,带领基金会志愿者到村里走访困难学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沿着前辈走过的路继续前进。

“有这样一家人,他们把爱洒向了身边的群众,却唯独少了自己,一代接着一代,我们看到了美德传承最美好的样子。”去年3月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闪亮的名字——最美巾帼奋斗者发布仪式》播出,表彰了在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各领域第一线建功立业的巾帼奋斗楷模,甘公荣作为江西省唯一、志愿服务领域的妇女代表受到表彰。

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如今,甘公荣已从母亲手里接过公益志愿服务的接力棒,关爱留守儿童,扶助困难家庭,在莲花建立了10个“童伴妈妈”项目点,带领无数志愿者投身公益、助人为乐。

点点星光汇聚成灿烂星河。现在,甘公荣已经是江西省志愿服务协会的副会长,在公益事业中,她既带头干也带着干。看望抗战老兵,她带着团队一起聆听红色革命故事,在耳濡目染中影响了一批青年志愿者;到敬老院慰问,她领着大家一起为老人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在一点一滴中让大家更加懂得孝老爱亲的道理……这些年,在甘公荣的感召下,有数千人投身到了公益服务,其中,90后、00后就占了绝大多数。

付出,在时光的沉淀后更加厚重;红色,在红色的家庭里接续传承。“父母经常教育我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父母的教诲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甘公荣常常告诫子女,“要老实做人、勤恳干事,力所能及地多帮助他人。”

金锋现在是莲花县三板桥乡桥头村的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他像甘公荣一样始终默默奋战,筹集资金20多万元新建村医疗室、为村图书室添置新书500多册,新修水圳2条,彻底解决了全村污水排放和60余亩耕地的水源问题……他说:“外公、外婆和妈妈都是我的人生榜样,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要接好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帮助更多人!”

经常有人问甘公荣,好事做了多少桩?从口袋里掏出了多少钱?面对这些问题,她平静地回答:“没记录,也不记得了。跟自己的父母比起来,我还做得远远不够!”

从2013年起,甘公荣担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外聘教师,用从小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为党员领导干部讲述父辈严格教育子女、传承优良家风的感人事迹,目前已讲授1000余堂。从莲花到井冈山干部学院,山路崎岖、弯多路窄,对于晕车的甘公荣来说是一种煎熬,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一遍又一遍往返于山路上,把革命理想信念播撒到越来越多人的心中。

奉献还在延续,时光见证不凡。“荣誉越多,责任越大。作为一名党员,要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甘公荣由衷地说。

23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