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鹛归来……

©原创 2023-12-01 09:45 程佳姮 张琳 王琨 吴强  阅读:1780 

  被青山围绕的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以下简称“石门村”),拥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群。放眼望去,白墙黛瓦马头墙尽显纯净雅致。近年来,失而复现的“鸟中大熊猫”——蓝冠噪鹛为这座村庄增添了一抹亮色。

  如今,蓝冠噪鹛已成为石门村的“生态名片”,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村民们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这鸟、这村、这群人,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合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程佳姮 张琳 王琨 新法治报全媒体首席记者吴强

  寻觅

  一场凉雨,成为今年立冬的开场白。11月8日,记者远远望着石门村,只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宛如一幅水墨画。

  村内游客络绎不绝。记者随人群踏上青石板路,沿途不少村舍屋檐下点缀着蓝冠噪鹛装饰,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起飞。

  石门村是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区,也是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游客来此,均想一睹它们的灵动之姿。

  “蓝冠噪鹛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全球仅250余只,目前可知的分布范围仅在婺源和周边地区。”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凤莺告诉记者。

  蓝冠噪鹛体型小巧,鸣声清亮,最具标志性的是顶冠蓝灰色、喉腹部黄色。1919年,蓝冠噪鹛首次在婺源被发现,此后便一直销声匿迹,直到2000年,婺源县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才在婺源县秋口镇鹤溪村的古树林里发现它们的身影。

  婺源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股股长洪元华是发现者之一。当时,他是婺源县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的工程师,对鸟类颇有研究。

  “2000年5月14日是个大晴天,当时我们正在鹤溪兵营林自然保护小区做植物种类调查,与石门村水口林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时隔20余年,洪元华仍记忆犹新。

  洪元华介绍,从1996年起,他们便在婺源县开展主要植物和鸟种调查,蓝冠噪鹛是调查对象之一。然而,几年下来,他们一直未发现蓝冠噪鹛的踪迹。无奈之下,洪元华和同事打算提前结束调查课题。

  发现蓝冠噪鹛属于意外之喜。当日10时许,洪元华正在古树林研究植被,为调查课题作最后的补充,忽然传来一阵清脆响亮的鸟鸣声。“我从没听过这种叫声,应该是我没见过的鸟类。”洪元华脑中突然出现一个念头:会不会是蓝冠噪鹛?

  洪元华拿起随身携带的望远镜循声望去,只见远方的古树上有30余只蓝冠黄喉的小鸟在觅食。后经鉴定,这30余只小鸟正是蓝冠噪鹛。

  近年来,随着“小精灵”出现的次数增多,蓝冠噪鹛神秘的面纱被慢慢揭开。每年的4月至7月,蓝冠噪鹛都会飞到石门村水口林繁育,当地不少人见过它们。

  守护

  青石板路的尽头就是石门村水口林,古木参天,碧水微澜。其间有一座雕塑,雕刻着两只蓝冠噪鹛,憨态可掬。

  “蓝冠噪鹛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很高,首先食物要丰富,其次要有一定的隐蔽性,天敌要少。”洪元华介绍。

  婺源县古村落中大大小小的水口林是绝佳的蓝冠噪鹛栖息地。以石门村水口林为例,其为河谷地带村落边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森林鸟类喜居之地,植被种类丰富,空气清新,不仅为蓝冠噪鹛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还给予其掩护。此外,水口林紧靠村庄,村民们劳作生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蛇类、鹰类等蓝冠噪鹛天敌的出现。

  “村落边上的虫子、菜地的虫子、晚上灯光吸引的虫子都能成为蓝冠噪鹛的食物。”洪元华说。

  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蓝冠噪鹛光顾的前提,这离不开当地付出的努力。

  近年来,为保护好饶河源国家重要湿地,守护蓝冠噪鹛栖息地,婺源县投资1000多万元,对石门村月亮湾约3000米的生态岸线和3公顷的裸露湿地进行修复,建设小微湿地7个。今年1月,饶河源国家重要湿地研学基地正式启用,围绕湿地和蓝冠噪鹛开展自然科普活动。目前,该基地已接待青少年参观者3万人次。

  2015年,婺源县出台了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管护主体责任,控制观鸟、拍鸟人员进入蓝冠噪鹛栖息地,减少人为干扰。

  当地村干部王庆华介绍,村民们也自发保护蓝冠噪鹛栖息地。“一直以来,我们这里都有保护水口林的传统。”王庆华说,村民们认为,水口周围高耸的树木可以把旺气聚集在村子里。保护水口林已成为当地人的自觉行动,这也使得石门村的生态环境一直保持着原始面貌。

  此外,当地还成立了护鸟队。今年69岁的护鸟员李根生每年都会在蓝冠噪鹛到来的4个月间沿河巡护,“我有一个竹筏,每次都是围着石门村旁的月亮湾巡视”。

  一人泛舟河上,鸟鸣嘤嘤,只需倾耳一听,李根生便大致能分出是什么鸟。游客看见泛舟的他,纷纷上前合影。

  返乡

  11月并非最佳观鸟季,但仍有诸多游客来石门村观光“打卡”,农庄、民宿等颇受青睐。

  记者沿着林道往一家农庄走去,忽然被两位弯腰拾果的妇人吸引,其中一人告诉记者,她是附近石口村的,正在拣苦槠果子。

  苦槠果子味美,不仅人爱吃,蓝冠噪鹛也爱吃。附近的村民从小就会拣这种果子,拣来碾成粉,做成滑嫩可口的豆腐,它是婺源的一道特色小吃。

  这棵苦槠树前有一家新开的农家乐,名叫娟娟农庄,眼看饭点将近,一位干练的妇女用抹布把灶台擦得锃亮,各色时蔬放在门口,任游客挑选。此外,记者还看到了苦槠豆腐。

  记者本想与她攀谈,却被前来的游客抢了先机。“腌笋是这里的特色吗?哪里有卖?这些菜看上去好新鲜。”几名游客说,他们来自上海,特地来此“吸氧”、放松。

  记者询问一直在灶前忙活的妇女得知,她叫何时娟,是娟娟农庄的老板娘。何时娟是本地人,之前与丈夫在江苏务工,今年10月3日回家,请人把自己的民房改造成农庄,如今楼下的菜馆已建成使用,只等二楼的客房竣工。“以前,我就有回来的想法。这次下定决心了,就在家里好好干。”何时娟告诉记者。

  每到周末,何时娟的农庄都有游客排队吃饭。近些年,石门村有不少村民返乡开民宿。2022年,该村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日子红红火火,生态持续向好。如今的石门村,留住了蓝冠噪鹛,留住了旅客,留住了在外漂泊的游子,乡村振兴潜力无限、大有可为。

新法治报

7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