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曲阜9月27日电 “对于中西方之间存在的差异,需要我们互相之间发展出一种共情的能力。”
9月27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中国新闻社山东分社、东西问智库协办的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东西问·中外对话”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本次论坛的主议题为“探寻中华文化世界意义,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在论坛的青年圆桌对话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文明研究”负责人胡春春如此表示。
中新社记者梁犇 摄
在发言中,胡春春指出:“在目前短视的地缘政治所造成的隔阂的背景下,文化可能会有一种跨越鸿沟的作用。”
“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西方文明的代表——美国和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之间,出现了一些冲突。如果回顾一下中西方交流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地缘政治不是历史的必然。真正有质量的中西方交流始于17世纪,在17世纪末,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看中国,看到的是欧洲和亚洲大陆的两端有着两个平等的、平起平坐的文明。他谈道,如果欧洲在理性思维方面也许能够胜出的话,那么在实践哲学的角度,欧洲需要中国派传教士。”胡春春表示。
胡春春指出,在比较中西方文明的时候,我们可以贡献一个长时段的历史视角,而不是紧盯着过去不到两个世纪的人类发展历史的一个瞬间。
图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文明研究”负责人胡春春。 梁犇 摄
“21世纪中国的形态,不管是文明的形态还是物质的形态,和两千年前孔子的时代难道是一个形态吗?我想不是了。”胡春春认为,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和西方交流、向西方学习的中国,是在不断地自我实现蜕变和改变后的结果。
胡春春还表示,青年人有着很大潜力,当代青年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拥有之前无数代人所不拥有的技术上的可能,可以迅速获得几代人所积累的知识,但他们可能会把自己的误解和偏见以一种空前的速度、规模进行传播。
“基于这种可能性,青年朋友们要具有一种在历史中习得的学习精神,这种能力对青年未来的发展,以及我们所构筑的中西方共同的未来,可能具有决定性意义。”胡春春说。(完)
【编辑:王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