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盐城9月28日电 (记者 钟升 杨颜慈)从太空俯瞰,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全球约70%的面积为海洋所覆盖。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滨海地区作为全球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禀赋,也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领域。目前全球约40%的人口生活在沿海100公里范围内,滨海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70%。滨海区域的治理和发展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盐城的滨海滩涂是众多生灵的家园。 陈国远 摄
9月25日至27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主办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江苏省盐城市举行,会议主题为“绿色低碳发展共享生态滨海”。
“滨海区域虽然分布在全球,但因为海洋的连接而形成了比邻而居、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在发言中说,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滨海区域不同程度面临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环境风险,湿地面积减少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风险,海洋灾害频发等安全风险,相关领域国际治理碎片化协同风险。如何应对风险,化解难题,促进滨海区域的协同制度,既是各国当下急需解决的课题,也是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无法回避的长远问题。
单打独斗力量有限,保护滨海生态需要各方的协作。 孙公甫 摄
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在肯定全球环境保护成果的同时表示,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全球环境治理能取得进展,必须以一个又一个的国际合作为基础。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文荣也认为:“无论是从海的角度还是陆的角度,全世界没有任何人是孤立的。我们必须更多地去了解彼此,了解地球,这样全人类才能携起手来。”
《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通过视频强调,全球滨海生态系统正受到环境退化尤其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他呼吁所有与会者在会议上达成行动共识并尽快采取行动。
为此,全球34个滨海国家及相关组织的专家学者,一道聚首于盐城,就滨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迁徙物种保护的滨海协同等展开探讨。在众人的交谈中,“合作”是最常提及的词汇。
盐城市拥有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683万亩沿海滩涂湿地,每年有20万到30万只越冬候鸟在这里栖息。 严正东 摄
盐城市拥有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683万亩沿海滩涂湿地,每年有20万到30万只越冬候鸟在这里栖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有300多万只鸻鹬类候鸟在这里迁徙停歇。2019年,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
候鸟的迁飞特性,愈加凸显跨国家、跨地区保护合作的重要性。近年来,国际社会积极采取行动,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加强多边合作等措施,努力改善候鸟栖息环境,为安全迁徙提供了有力保障。“候鸟的迁飞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跨越政治边界,达成合作伙伴间的生态关联。”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域伙伴关系协定首席执行官詹妮弗·乔治说道。
每年冬天,大批来自俄罗斯等国的丹顶鹤在盐城的滨海滩涂越冬。 孙华金 摄
全球滨海论坛国际协调委员会主席章新胜至今记得,当盐城将条子泥湿地划为保护区时,在场的俄罗斯专家激动地流泪,他们辛苦保护的迁徙候鸟,在飞到中国时,也有了生态保障。
在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首席政策官尼古拉·克罗克福德看来,“从全球汇集到盐城探讨迁徙物种保护的滨海协同,是我们一年一度的‘迁徙’。保护生态是我们所有人的本能,但各行其是削弱了效果。迁徙物种的保护,需要沿线各国的集体努力。”
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多年来,始终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届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上,由20余家中外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认可的《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正式发布,期望调动、促进和推动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力量,以科学和实证为基础,保护、养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海岸带生态系统,协同履行国际承诺。(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