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一本日记破解浙江乡村“成长的烦恼”

2023-07-12 15:10 中国新闻网   李岩  阅读:1636 

  中新网绍兴7月12日电(记者 项菁)年近花甲的莫国桥未曾想到,25年前首创的“民情日记”能延续至今,不断催生着乡村巨变。

  20世纪90年代起,浙江绍兴嵊州市雅璜乡(今石璜镇)干部携笔记本走村入户,记录和解决民众烦心事。此后,“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为内核的“民情日记”传承下来。

民情日记。中新社记者 项菁 摄

  这是一本怎样的日记?这本日记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恰逢“民情日记”诞生25周年,记者近日探访发源地雅璜村,并专访“民情日记”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莫国桥。莫国桥直言,“民情日记”称得上当时的“网红日记”,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是撬动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

  雅璜村地处嵊州西北部,群山环绕、偏居一隅。莫国桥回忆说,彼时有的村民埋怨乡政府“门难进”“事难办”,为了畅通为民服务渠道,1998年当地干部开始到每家每户走访,“每逢老百姓中午和晚上空闲时间,我们就会到他们家里,有时又跟着他们到田间地头。他们提想法、讲困难,我们就在本子上记下来,然后想办法一起解决”。

  莫国桥还分享了干部和民众“拉家常”的秘籍——“嘴巴要甜,眼睛要亮,脑子要活,心要诚。”莫国桥说,“久而久之,走得近了,老百姓就信任你,就讲心里话,矛盾也少了。”

  扫清了“障碍”,发展也变得敞亮。

  让莫国桥记忆犹新的是,得益于“民情日记”,修建了从集镇通往雅璜村的康庄大道。

  “1998年我们乡镇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村民反映出入村子的泥路不好。后来通过政府出资、乡贤捐资、村民筹资等方式筹集资金,修建了4米宽的石子路。”莫国桥说,近些年,雅璜村发展起香榧、茶叶、毛竹“三宝”,为了解决村民反映的游客“进村慢”、好货“出山难”,当地又将其升级为如今6米多宽的水泥路。

雅璜村通往集镇的公路。中新社记者 项菁 摄

  记者驱车沿着这条盘山公路前往雅璜村,沿途山色空蒙、草木葱茏。村内,兴起不少民宿、农家乐等,一侧,崭新的“民情日记”实践中心见证了乡村变迁。

  秧苗参差不齐,要拔出染病秧苗、提高亩产;低压电路不稳定,需重新检修;购买养鳖设备资金不足,希望政府帮忙一起想办法……在该实践中心,玻璃柜里存放着一本本封面绿色、内页泛黄又布满字迹的本子,时间、事由、要求、结果等一目了然,大多是乡村“成长的烦恼”。

“民情日记”实践中心。中新社记者 项菁 摄

  而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实施,万千美丽乡村涌现,雅璜村则利用“民情日记”,收集乡亲们对家乡发展的期许,依托绿水青山,发展起了乡村旅游。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2万元,20多年至少翻了100倍。

  如今,“民情日记”不再拘泥于纸和笔,当地依托“浙里民情”应用场景“驾驶舱”,民众的需求通过手机就能迅速上报、加以解决。迭代升级后的数字化“民情日记”,实现了全周期闭环处理,民众办事更加高效和轻盈。

  在浙江,除了“民情日记”,还衍生出“企情日记”“市长直通车”等新模式,为民解忧、为企服务蔚然成风。在莫国桥看来,不论时代如何变,“民情日记”的核心要义不能变,“就是实实在在为民众办实事、解难题”。

  从邻里矛盾到发展生产,从修建道路到开办民宿……“民情日记”看得见、摸得着、有规范,记录的是琐碎小事,反映的是民生大事,见证的是乡村蝶变,亦让民众幸福与共同富裕实现“双向奔赴”。(完)

【编辑:李岩】
10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