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海南三沙气象工作者——坚守海岛66年

2023-06-16 15:40 人民日报   唐炜妮  阅读:2084 

  海南三沙气象工作者——坚守海岛66年(绿色家园)

  火辣的太阳让人几乎睁不开眼,强烈的紫外线下,稍不注意皮肤就会起泡、脱皮、灼伤……一登上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记者就对这里常年的“四高”环境有了切身感受:高温、高湿、高盐分、高日照辐射。

  “我们这儿白天常年是‘30 ’摄氏度的高温。这样的日照强度,在三沙一年约有300天。”当地气象工作人员介绍。

  三沙是我国最南端的城市,离海南岛300多公里。1957年7月,永兴岛上建立了西沙气象站。

  在条件艰苦的海岛上,一代代气象人已坚守了66年,每天观云测雨,传输气象数据,发布天气预报预警。新征程上,三沙气象人坚持“每一次天气过程不放过”,全力以赴服务保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在高温、高湿、高盐分、高日照辐射的环境下,一代代气象人长期坚守

  一个安装了百叶箱、风向杆、风向标、雨量筒的观测场,一间茅草屋,一部临时电台——这就是1957年西沙气象站建立时的全部家当。

  随着气象站建立,第一批6名气象工作者上岛,紧接着,第二批、第三批……一代代气象人远离家人,驻守海岛,执着坚守。

  三沙市气象局综合观测科科长唐海荣,对21年前上岛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2002年8月,19岁的唐海荣坐上“琼沙2号”补给船,在海上颠簸15个小时后,登上了永兴岛。

  “当时在船上吐了一路。”唐海荣说,那时,永兴岛生活条件较差,没有网络,通信不便,岛上的人一心盼着补给船带来食物、信件,“补给船来了就像过年一样,全岛的人都去码头迎接。”

  “当时气象站观测数据全部靠人工记录,每3小时一次,24小时不间断,全年无休。”唐海荣说,“最头疼的是要频繁更换自记纸。经常顶着风雨去换纸,台风天要两人绑在一起去换纸,才不会被台风吹走。”即便如此,三沙气象数据记录一次都没有断档,成为珍贵的南海气象观测资料。

  2012年后,观测设备逐步替换为自动设备,大量岛礁增设站点。观测设备容易被海岛高温、高湿、高盐分环境腐蚀损坏,唐海荣的工作重心转向维护保障设备运行。记者采访当天,有两个岛礁上的设备显示异常,“我们会尽快出发去维修。”她说。

  去岛礁维修设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要坐船,时间还很紧张。“船舶在每个岛礁停留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如果没修好,就只能等下一艘船来,有时要等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唐海荣说。

  去年10月,唐海荣和一名同事去北礁维修设备。当天浪很大,登陆时,冲锋舟熄火了一次又一次,耗费几个小时才上岸。气象站设在22米高的灯塔上,两人手脚并用爬上去。从下午2点半到5点,抓紧时间抢修,一口水都没喝。天已微黑,冲锋舟的发动机再次熄火,在海上漂了几小时,最后几个人手脚并用,终于让冲锋舟靠到了大船边,第二天回到永兴岛。

  唐海荣的家人在海口生活,长年累月守岛,她感到自己对家人的陪伴太少,亏欠太多。21年来,唐海荣记不清有多少次缺席家庭重要活动,父亲病重不能到病床前尽孝,孩子生病全靠爱人照顾……

  2006年,唐海荣大儿子出生5个月后,她就上岛驻守了3个月,回家后孩子不认识妈妈,小手一直把她往外推。现在正上小学的小女儿,几乎每天都会来电话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

  即便如此,每次下岛回家休息,唐海荣仍记挂着工作。“经常梦见在岛上紧张工作,半夜刮风下雨时醒来,会下意识地想起床去查看数据。”她说。

  “驻守海岛,要自力更生,克服许多困难。”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工作人员王国章对记者说。2019年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后,王国章登上永兴岛,成为一名气象预报员。第二年,王国章就去珊瑚岛驻守了3个月,学会了种菜、捕鱼和做饭等“守岛必备技能”。

  “三沙所有海岛上喝的淡水、吃的食物,都要靠补给。以前1个月才来一次船补给,冬季大风天气多,补给船常常来不了,遇上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可能几个月都吃不上新鲜食物。”三沙市气象局局长孙伟说。近几年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不过仍然比较艰苦。海岛高温、高湿、高盐分、高日照辐射的环境,让一些人患上了风湿、关节疼等疾病。

  气象监测网络越来越精密,预报预警服务越来越精细

  “观云测雨,保祖国平安”——在三沙采访气象工作者,时常会听到他们说出这句话。这是一代又一代三沙气象人矢志不渝的信念和使命。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永兴岛、珊瑚岛建立了两个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在10多个海岛建立了气象自动观测站,再加上高空探测站、天气雷达等,形成了陆海空一体化综合观测体系。

  三沙气象监测越来越精密。“这里的气象观测数据,不仅用于区域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还要进行全球交换,对全球天气预报、气候监测以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唐海荣说。

  在三沙,人们离不开气象服务。每年4月至9月,南海夏季风携带着充沛水汽,从西南吹来;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冬季风从东北吹来。平均每年有10次左右台风天气会影响三沙。

  “风太大,船就不能出海。我们因此建了气象服务群,把海事、应急等部门以及渔民等岛上服务对象都纳入群里,每天发布气象专报,提前提示大风等天气情况。”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科长邢俊说。

  永兴岛很小,已在岛上待了15年的邢俊几乎认识所有人。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三沙气象预报预警越来越精准,服务越来越精细,得到海事、应急等部门以及渔民的肯定。近年来,三沙市气象局开展西沙、中沙、南沙分区气象预警,在5艘往来三沙的船上安装自动气象监测设备,每天对这5条航线做一次精细到3小时的预报。对每一个台风,三沙气象部门都能精准捕捉。

  今年60岁的永兴社区居民冯明芳,每天出海前都会查看这个气象服务群里发布的风速、风向等情况,调整行程安排和出海路线,“邢台长报得很准啊,服务很到位。”

  以前,渔民去西沙、南沙出海,靠的是前人记录航海经验的“更路簿”。而今,冯明芳等岛上渔民靠的是精准、直通的天气预报服务,“心里更踏实”。

  “海上交通是保障海岛物资供应、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气象服务对船舶是否开停航起着决定性作用。”三沙市海事局指挥中心值班主任曹晨光说。2020年10月,三沙连续遭遇8个台风影响,补给船无法到达永兴岛。邢俊和其他两名预报员精准捕捉到两个台风的间歇期,海事部门趁间歇期调配补给船到永兴岛,保障了海岛物资供应“生命线”畅通。

  三沙市应急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应急管理负责人陈勋对介绍,去年“纳沙”台风预警发布后,应急部门及时转移了小岛礁上的居民。

  “在气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得以精准进行航标设置,保障海上航行安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三沙航标处党群工作部科员申展说。

  初步建成综合观测网,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傍晚7时15分,三沙市气象局综合观测科工作人员黄俊飞开始放探空气球。气球很快升空,仿佛成为夜空中的一颗星星。

  几十年来,永兴岛的探空气球每天两次准时施放。“遇上台风天,人都站不稳也要放,早一分迟一分都不行。”黄俊飞说,是气象人精神以及守护南疆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他,“所有的辛苦、危险都觉得值!”

  “每次上岛,总有一种使命感催促着我前行。”三沙市气象局珊瑚岛气象站副站长张建青说。这种使命感,促使张建青把驻岛的时间利用起来做科研,“前年申请了一项省局的课题,研究天气雷达升级后对灾害性天气监测效果是否有所改善,今年有了成果。”

  三沙市气象局积累了长达60余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初步建成覆盖南海大部分地区的综合观测网。2019年以来,西沙国家气候观象台、中国气象局三沙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戴永久院士工作站、三沙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研究科学试验站等纷纷落户,形成“一基地一台两站”的科技创新平台。近3年来,三沙气象局有4篇科技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7人次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1人次入选海南省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

  科研优势吸引着年轻气象人开拓创新。去年8月参加工作的三沙市气象局综合观测科工作人员朱思佳,几个月时间里,已去过8个海岛进行自动站建设和设备维护,最近正在总结这些工作经验,“希望从中找寻一些规律,开展相关研究,为三沙气象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三沙海洋气象观测为区域防灾减灾等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表示。

  “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开拓创新,依托科研优势,推进高质量气象服务,更好地服务保障三沙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孙伟说。

  记者离开永兴岛时,唐海荣和同事正准备出发去岛礁维修设备。三沙气象人,永远在前行的路上。

  ■记者手记

  持续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能力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一首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让西沙群岛被人们熟知。从1957年西沙永兴岛建立气象站以来,一代代气象人坚守岛礁,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三沙采访,气象人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记者深受感动。他们曾经睡过野地、喝过雨水、啃过野菜,在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辐射的海岛上日复一日坚守岗位,建起了陆海空综合气象观测体系,积累了60多年南海气象观测基础数据,并参与全球数据交换,为把握海洋天气气候演变规律、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使命光荣,催人奋进。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气象服务保驾护航。海洋天气多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台风、暴雨、大雾、大风等天气多发。我国初步建立了陆海空海洋综合观测体系。国务院去年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对进一步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能力作出了部署,将着力构建更为精密、精准、精细的海洋气象服务保障体系,更好服务海洋强国建设需要。新征程上,三沙气象人正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持续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能力,为保障“蓝色国土”上的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 记者 李红梅) 【编辑:唐炜妮】

8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