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6月13日电 题:沈水浩荡文韵新——解码古城沈阳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记者曹智、徐扬、于也童
沈水之阳,文脉悠长。
广袤黑土地,滔滔辽河水,哺育了沈阳这座雄浑硬朗的英雄城市,孕育了独具魅力的文化品格。
翻开沈阳的城市历史,三条文化脉络清晰展现——
7200多年前的史前文化,2300多年建城史,“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历史底蕴如此深厚;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鲜红底色分外闪耀;
灿若群星的劳动模范,扬眉吐气的大国重器,新中国工业史上多个“第一”……工业文明何其荣光。
这一切,沉淀在沈阳城市血脉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城市品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沈阳人。
2023年6月5日拍摄的沈阳城市夜色。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文脉悠长:孕育城市气质
沈阳城北,新乐遗址博物馆。
初夏的周末,孩子们来到这座7200多年前的人类遗址,在“考古”中“寻根”。
这座发掘于50年前的人类遗址,将沈阳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进到7200多年前。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从有人类活动史到建城,从沈州、盛京、奉天到沈阳……沧桑变迁,深深镌刻在城市的文化记忆中。
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见证着沈阳的厚重历史。
始建于1625年的沈阳故宫,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两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其文溯阁曾收藏一套完整的《四库全书》。一直以来,这里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登临凤凰楼,举目远眺,沈阳半城尽收眼底,“于今试上高楼望,辽水依然襟带间”——乾隆当年的登楼感受,真实重现。
“沈阳故宫的价值早已不限于宫阙亭台,它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证,延续着历史文脉,承载着城市记忆,彰显着城市文化实力。”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初国卿说。
在千载文脉的涵养下,沈阳孕育出厚重、自信、大气、创新的城市气质。
这些年,沈阳着力提炼楼体历史文化元素,保护性修缮历史风貌建筑,催生丰富业态: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沈阳中街改造升级后,古色古香的商家门额牌匾与巨型3D立体大屏幕交相辉映,网红小吃与老字号风味同场竞逐、各美其美,城市活力扑面而来;有着同样悠久年头的沈阳老北市,抛圈杂耍、拉洋片、吹糖人、卖大碗茶等民俗场景被真实还原,历史遗存绽放新彩……
沈阳故宫大政殿。(沈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
沈阳歌舞团将辽博镇馆之宝《簪花仕女图》搬上舞台,让画中仕女跃出千年画卷;星罗棋布的城市书房,以独特品位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流连其中;沈阳故宫外,清文化元素主题咖啡馆里,凤凰楼造型的冰淇淋雪糕备受青睐,千余种具有沈阳故宫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的研发、推广,有效传播了历史和文化……
英雄热血:凝成城市品格
苍松翠柏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肃穆庄严。
这里长眠着邱少云、黄继光等家喻户晓的志愿军烈士。英雄的骨血与大地融为一体,凝结成这座城市鲜明的城市品格。
烈士陵园里,四季鲜花不断。“缅怀英烈,是这座城市70多年不变的传统。”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吴涛说。
天地英雄气,江河万古流。
2014年起,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陆续迎回祖国,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每一次烈士“回家”,都牵动着沈阳市民的心。从机场到陵园,数以万计的沈阳市民自发肃立大街两旁,迎候烈士英灵,表达哀思与崇敬。
沈阳,曾是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战场的前线。
当年,近4万辆满载人员和物资的车皮在这里编组、中转开赴战场;7400多名当地热血青年踊跃参军,跨江而去;无数工程技术人员冒着敌机的轰炸修复桥梁、保障运输线……“沈阳举全市之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沈阳市档案馆原馆长荆绍福说。
2020年9月28日,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福安巷3号,是中共满洲省委旧址。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无数革命先辈在沈阳留下不朽印记,红色血脉根植在这座城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馆长刘秀华说。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点燃沈阳工人运动之火。
就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次日,全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发出,吹响了武装抗日救亡图存的号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沈阳爱国人士冒死搜集证据,将日本侵略罪行昭告天下;中国共产党接连派出大批骨干奔赴东北,在白山黑土间坚持武装抗日,长达14年……
从每年举办“勿忘九一八”鸣警撞钟活动,到寻访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亲历者;从重修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旧址,到修复国难记忆坐标“北大营”……近年来,沈阳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并通过互联网、数字化技术讲好红色故事,为英雄精神、红色基因注入新鲜血液、融入时代特质。
涵养英雄气,薪火传精神。
沈阳是雷锋工作、学习过的城市,他曾在这里度过300多天,雷锋精神深深地镌刻在沈阳城市精神中。
今年2月28日,辽宁芭蕾舞团创排的以雷锋为主题的芭蕾舞蹈组诗《榜样》在辽宁大剧院上演,演绎了令许多学生难忘的“开学第一课”;以“雷锋”为名的沈阳出租车队连续10年义务为高考生提供应急保障服务;城市里建起了雷锋书店、雷锋公园、雷锋银行,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红红火火……
“在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弘扬传承中,沈阳汲取了巨大的奋进力量。”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振明说。
2023年6月6日,一辆高铁列车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旁经过。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劳模精神:铸造振兴气魄
沈阳铁西区,中国工业博物馆。
约30米高的铸造车间,巨大的冲天炉悬在半空,令人震撼。阳光越过馆内窗框,洒在纵横交错的钢铁轨道上……
在原沈阳铸造厂旧址建起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浓缩了沈阳百年工业历程,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工业文化。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在贡献新中国工业史诸多‘第一’的过程中,沈阳形成了担当、奉献、报国的工业文化特质。”中国工业博物馆馆长王荣巍说。
1948年11月2日,刚刚解放的沈阳百废待兴。在党的领导下,铁西区工人喊出“让工厂冒起烟来”的激昂口号,不分昼夜开足马力工作,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将生产的大批工业品源源不断运往全国、运往前线,支援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设。
一部《铁西区志》,一阕英雄壮歌——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沈阳铁西区46人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1957年,铁西区生产的普通车床、凿岩机、滑翔机、橡胶船、25吨塔吊起重机等一系列装备产品,均占全国份额100%。
赵国有、马恒昌、尉凤英……一大批劳模闻名全国,独具特色的工匠精神和劳模文化,让这座城市熠熠生辉。
这种精神和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2012年11月25日,在看着亲手打造的歼-15战机在“辽宁舰”上成功着舰后,51岁的沈飞集团公司掌舵人罗阳,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把生命写在了祖国的海天之间。
从航母舰载机批量列装到“蛟龙”号深潜,再到150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组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重型燃机投产……从解决一个个从无到有,到实现一个个从有到强,新时代的沈阳,仍在不断地贡献“第一”、创造神奇。
斗转星移,时光流转。那些曾经为新中国工业作出贡献的厂区厂房、机器部件,沈阳人视为城市珍贵的“历史语言”和“文化表情”,倍加珍惜。
市民在红梅文创园美术馆参观画展。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沈阳红梅味精厂曾是国内味精生产龙头企业,遗留的工业厂房被修旧如旧,“复活”为文创园,成为众多年轻人创业之地。
“那时火车拉来的是原料,拉走的是成品味精。如今,旧火车成了网红餐厅,旧厂区建起了味觉博物馆。”沈阳红梅文创园总经理孙明君说。
当年的沈重集团二金工车间,今天是1905文化创意园;当年的沈阳东贸库,今天是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当年的沈阳砂布厂,今天是铁锚文创园……沈阳将历史留下的一批工业遗产转化为新时代的文化地标,赋予了新的生命。
“拍摄一张建筑照片、画出城市一角美景、唱出一段城市历史……这些年,我们以‘城市相册、城市画册、城市歌曲’作切入点,为更好传承城市文脉开辟了崭新视角。”沈阳市文联副主席王静介绍。
沈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岳阳说,沈阳正加速拓展“文化 ”维度,增强文化赋能效应,放大文化、旅游融合渗透功能。以新业态、新创意引领文旅融合,以人文经济新实践为振兴发展凝聚内在动力。
文化大河永流淌,沃土含英蕴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