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专线】中亚青年“寻梦”上海:人文交流很有必要
中新社上海5月19日电 题:中亚青年“寻梦”上海:人文交流很有必要
中新社记者 许婧
“‘寻梦’就是寻找梦想,成为一名汉语翻译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所以取了这个中文名字。”一个月前,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寻梦(Sultan Ramilya)带着儿时的梦想来到上海,目前是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
喜爱中国哲学和成语的寻梦说,来上海前她通过线上学习,“还是在中国学习比较好。上海是有魅力的城市,每天给来的人各种各样的机会。”
寻梦的中国之旅与父亲颇有渊源。在她对未来是否要从事翻译工作充满不确定时,父亲恰好去北京出差。父亲与寻梦打电话时,兴致勃勃地分享了对北京、对中国的印象,这让她开始向往去中国。
此后,寻梦开始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慢慢学习中文。“小时候经常遇到中国人,他们说的话对我来说难以理解,看汉字像看天书一样难。中文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之一,但对我来说,是最美丽语言之一。”
进入21世纪,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亚国家学生来华留学规模日益扩大。凭着对中国文化和汉语的热爱,如寻梦一样来到上海求学的中亚五国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期待能学到中国的先进经验,并成为传播友谊、增进交流的使者。
出生于2001年的李欣冉(SITORABONU)来自塔吉克斯坦。在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学孔子学院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她对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萌生了来中国学习的想法。
2022年11月,她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进修中文,“学校的课程和活动丰富多彩,我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一起学习中文。”
在沪求学期间,李欣冉感觉“获益良多”。她说,能来上海读书,意味着能亲身感受中国的文化和真实的中国社会,这样的人文交流很有必要,有助于年轻人拓宽视野。
李欣冉和寻梦都对上海的建筑印象深刻,认为上海的建筑同时兼具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因素。她们期待能留在上海继续深造,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自己的祖国与中国交流作出贡献。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萨亚特(Sayat Kalimodanov)已经在中国生活十年,目前正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学位。在他看来,哈萨克斯坦应该更多地向邻国中国学习,他也希望能将中国的投资和项目带到哈萨克斯坦。
萨亚特回忆,2011年第一次到访中国,当时几乎不会说中文。但中国民众的热情好客、真诚善良以及中国高等院校的优良设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萨亚特在上海有了自己的“朋友圈”,生活得如鱼得水。
“数十年来,中国与中亚的关系之所以能够保持良好发展,关键在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萨亚特认为,人文交流是必要的,应该有更多中亚人能来到中国,看一看真实的中国。萨亚特期待未来成为外交官,作哈中之间沟通的桥梁。(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