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阿拉善5月16日电 题:“驼峰”上的大漠戈壁文物保护队:守护散落戈壁的远古文明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一串串清脆的驼铃声在大漠里悠悠响起,远处没有“大漠孤烟直”,只有罕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的工作场景。
“编外”文物工作者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域辽阔,地广人稀,文物遗址众多,大多数地处山区、荒漠和戈壁腹地。仅在阿拉善左旗境内,就有403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汉代至西夏和明代3个时期的长城遗址在这里均有分布。
图为保护队队员敖特根巴特尔。(资料图) 诺敏供图由于这些文物点分散且偏远,使得原本就人手短缺的阿拉善左旗文物管理局难以负担巡护文物遗址的责任。
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当地的农牧民骑上心爱的双峰驼,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点巡护志愿服务,开创了内蒙古西部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巡护工作的先河。
这些“编外”文物工作者,他们的足迹遍布茫茫戈壁,对散布在戈壁的文物遗址如数家珍。
图为保护队女队员哈萨娜。 诺敏供图33年前,大学毕业的铁木尔萨那被分配到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苏木相当于乡镇)工作。一次,他在去牧民家的途中发现了烽火台、城址、岩画等,便萌生了保护文物遗址的想法。
购买书籍、请教名师、外出学习……2012年,铁木尔萨那组织6个嘎查(嘎查相当于村)组建“乌力吉苏木自愿文物保护队”,为每个看护员分了文物遗址点,开展两月一次的义务巡查。
敖特根巴特尔是乌力吉苏木的一个普通牧民,这些年来,他同样一直自愿参加文物保护。“刚开始那几年,完全是公益性的行为,还要时不时地倒贴油钱、修车费和食宿费,但我觉得值得。”敖特根巴特尔说。
图为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队员合影。(资料图) 哈萨娜供图44位牧民组成保护队
随着大量不可移动文物点不断被发现,零散农牧民的自愿义务巡护已不能满足文物遗址安全工作的实际需求。
图为保护队队员骑骆驼巡护。(资料图) 哈萨娜供图2015年,当地成立了一支由农牧民组成的基层文物保护队伍——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队员从成立之初的10人,发展到覆盖文物遗址较集中的8个苏木44人,其中3人是国家级保护员。
铁木尔萨那说,保护队队员经过集中的文物安全知识和业务培训,熟悉业务领域相关常识,然后根据居住地点有效分配巡查点段,以流动的形式直接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
野外巡查不容易,对女队员来说更不容易。
队员哈萨娜负责汉至西夏长城——大敖包烽火台、小敖包烽火台、阿拉善王府博物馆的巡查,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每月两次巡查。巡查日志记录了烽火台的位置和情况,照片留下了烽火台历经沧桑的容貌,也记录了哈萨娜巡查的脚步。在她的守护下,烽火台安然无恙。
哈萨娜是文物保护员,也是文物保护宣传员。她走到哪里,文物保护宣传就做到哪里。她向熟悉的牧民、路过的外地人介绍烽火台历史、保护文物的意义、破坏文物的后果,“拉家常式”的宣传,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图为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部分队员合影。(资料图) 哈萨娜供图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
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自成立以来,队员们徒步或骑摩托车、骆驼到汽车难以到达的沙漠戈壁深处,对各时期200余处烽火台、城障址、岩画群、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查。
铁木尔萨那告诉记者,队员们利用劳作之余不定期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巡查、管护。“同时,还向周围民众进行文物保护宣传,视文物保护为己任,无私奉献,时刻守护着文物安全。”铁木尔萨那说。
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荣获“2021年度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荣誉称号,队员们像一峰峰坚韧不拔的骆驼,跋涉在苍茫的大漠戈壁上,凭着一腔对文物保护的执着热爱,践行着守护文物安全的承诺。
保护队还与政府职能部门结合,打击盗掘古遗址古墓葬、倒卖文物等文物犯罪,使得阿拉善左旗境内不可移动文物点及各时期长城得到了长效、有效看护。
敖特根巴特尔说,穿越戈壁滩去保护遗址文物很苦,很孤独,甚至很危险,但保护队的队员们从未退缩。“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大家越来越清楚保护文物的意义,已把巡查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