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4月24日消息(记者王晶)一个“全员媒体”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今天,我国网民数量已从10年前的5亿多人增长到10亿多人。依托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平台,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可以发出声音、人人都是议题的传播者和推动者。近日,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全员媒体·网上内容建设新力量”“青春律动 ·Z世代网络空间新表达论坛”等多个平行论坛在南京举行。
正能量传播者承担社会责任:讲故事 讲道理
随着通信技术和传播基础设施的迭代,“全员媒体”图景不断丰满,一批优质内容生产者积极运用新型传播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助力构建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而与此同时,近年来,一批优质的内容生产者主动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成为正能量传播者,助力构建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呈现出无比精彩的“中国故事”。
“明叔杂谈”账号运营人明金维以前在媒体工作,如今自己写公众号,他分享称自己本质上仍是舆论战线上的普通工作者。“网络信息传播需要树立正确的导向,我们应该把大力气花在消弭分歧、凝聚共识上。”明金维指出,在价值多元的时代里,网络舆论环境十分复杂,网络内容创作者自身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曾到访过40多个国家的明金维,目睹过不同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挑战与挫折,丰富见闻令他更加明白理性与客观的重要性。
“我们身处媒体和技术都在发生巨变的时代,当我们叙述中国发展的成就时,既要讲事实,也要学会讲故事。”明金维表示,信息传播过程里的不对等经常导致意见分歧和情绪对立,因此要更有策略和技巧地应对或化解矛盾,将客观事实与软性叙述相结合。
他还在现场分享创作经验,明金维认为,个人创作要跟社会大局结合起来,不仅如此,还要讲道理,“作为理性的人,大家内心深处都是讲道理的,但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可能就会出现谩骂。”明金维强调,要善于讲故事,小时候一则童话故事的道理会影响一生。
尊重青年群体圈层文化发展规律 运用数字媒介激活积极力量
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和网络传播特点,发出中国的声音?
“社交平台的发展,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了传播者和创作者。”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说,这不仅推进了信息传播的自由和开放,也促进了公众的自我表达和参与。自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形式,对于信息的传递和舆论影响空前重要。
“90后”自媒体人唐思雨认为,自媒体有自己的优势。“得益于草根形象,我们在内容的创作上显得更加自由、灵活。”
当下,网络空间的圈层传播生成人们日常交往的新场景,青年群体的圈层化尤为明显。如何利用这一特征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江苏省新闻传播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在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平行论坛“青春律动 ·Z世代网络空间新表达论坛”上表示,把握网络空间的圈层传播,需要尊重青年群体圈层文化的发展规律,运用数字媒介来激活青年的积极力量。
“能受到观众的喜爱,其实和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那年那兔那些事》作者林超表示,《那年那兔那些事》的主旋律是在国家发展大背景下诞生的一个小分支,恰好承载了国人的爱国情怀,只是被更多年轻人看到和接受。在林超看来,爱国主义不是生涩、说教的,它需要大家更多努力、创新让其更接地气。“很多年轻人很接受这个形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由内而外的感情,从而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这样的爱国主义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互联网文化创意领域工作者必须保持持久的定力与决心
“比起动辄千字的文章,符号不仅能突破语言屏障,还能在特定群体中有效传播。文化创意与科学技术的碰撞融合正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乌合麒麟”团队主策划胡睦洋认为,互联网文化创意领域的工作者必须保持持久的定力与决心,要根据时代发展适时调整创作方法,将技术化手段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积极探索虚实互动中的创意路径。“我们期待各行各业携手并进,坚信产业眼光、坚守商业逻辑、坚定事业思维,让中国叙事在行业融通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新的历史机遇中创造出更优成绩。”
如何激活青年人与生俱来的积极力量?
张红军认为,应当运用好数字媒介和网络圈层的内聚效应,从内容和技术层面发力。“内容上,可以挖掘能够引发青年人情感共鸣和关系认同,凝聚圈内人群、实现扩圈传播;技术上,应合理利用智能算法、大数据等技术洞察青年人圈层传播的特征,理解他们对个体交往情感共享以及对社会信息等方面的需求。”
随着网络生态的不断变化,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也陆续出现。如圈内对个体的规训及群体的极化,圈层之间的观点碰撞和摩擦等。如何规避或减少这些问题产生的负面效应呢?张红军表示,应当通过宣传教育提升青年群体媒介素养。“从本质上看,圈层文化是圈层参与者依托于文化载体的一种深度连接。无论是喜欢二次元的动漫圈,还是爱好游戏的电竞圈,或是各种具体的艺术圈、运动圈,都有各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体系和话语表达体系,有的甚至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张红军认为,网络社会中青年圈子文化具有鲜明的交互共享特点和流动性规律,主流文化要以尊重的态度理解和包容青年群体的文化选择。“应当看到青年群体在文化创造中产生的独有价值,给予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张红军说。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