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300元!我出400元……550元三次,成交!”近日,余干县鹭鸶港乡茶树林村1300亩高标准农田流转经营权,经过多轮竞价,被4名种粮大户拿下。茶树林村党支部书记何凑武对此难掩喜悦。“仅此一项,村里1300亩农田今年流转费增收42万余元。”何凑武告诉记者,受益于高标准农田改造,村里的农田成了“香饽饽”。
茶树林村今年春耕出现的新变化,是余干县落实“藏粮于地”取得成效的生动体现。余干县是全国、全省粮食主产区之一。近年来,该县通过大力打造高标准农田,把粮田变良田,同时鼓励种粮大户参与土地流转,破解了农村一些地方“有田无人种、在家无力种、能者少田种”的难题,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还鼓了农户口袋。
春耕季,农机在高标准农田作业。通讯员 何冠宁摄
粮田变良田
让种田省心又省钱
4月18日7时30分,一场春雨下得酣畅淋漓,在余干县乌泥镇乌泥村千亩高标准农田里,一台台满载嫩绿秧苗的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水田渐渐披上了绿色的“新装”。
“我们先后出动了20台插秧机,两天可以把千亩农田的秧苗插完。”种粮大户邱永安向记者介绍,曾经分散的小块田,播种、施肥十分不便。自从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小田变大田、低产田变高产田,机耕道、灌溉渠等修到了田间地头,现在农机可直接开到田里,运送秧苗和拖肥料等,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除了省心省力,还省钱。邱永安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每亩增产约100斤,可增收100余元,节省用工和灌溉等成本至少150元,节水20%至30%,节药达19%,节肥达13%,每亩节本增效可达约500元。
邱永安的增收得益于余干县把全县130万亩耕地的80%,打造成高标准农田。余干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彭亮向记者介绍,余干地处滨湖地区,农田地势低洼,电力设施、泵站设备落后老化,农田易涝易旱,田间无机耕道,耕作劳动强度大。近年来通过落实“藏粮于地”,把小块田、低产田,改造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田和稳产田,在提升农田“颜值”的同时,还提高农田“体质”,通过种植改善土壤、培肥地力的红花草外,还鼓励稻秆还田,实现用田养田。另外大力扶持与鼓励192家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组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目前全县高标准农田流转率达80%左右。
土地流转,“流”出规模,“转”出效益。脱贫户朱冬娇的说法很有代表性。“我每年的土地流转收入,加上在种粮基地务工收入,以及村集体经济分红,一年有近3万元进账。”在朱冬娇看来,土地流转后,农户既有土地收益,又能打零工、搞副业,一举多得。
单收变多收
一亩地种出双份钱
进入4月,在余干县三塘乡神埠村万亩油菜基地,油菜茎秆粗壮、结籽饱满,轮作种植的油菜进入成熟期。
种粮大户徐险峰告诉记者,这茬油菜收割后,要抢抓农时种再生稻。“每亩农田种再生稻,夏秋两季可收约2300斤稻谷,刨去成本可获利约500元,通过稻油轮作,冬闲田变‘增收田’,每亩农田产值约2800元,扣除成本可赚约1000元。今年我尝试流转了350亩农田,进行稻油轮作,预计有35万元收入。”徐险峰算完收益账后喜上眉梢。
人勤地生金,余干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占宽向记者介绍,为把每一寸耕地变沃土,持续提高农田利用率和产出率,余干县始终把粮食安全抓在手上,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注意到伴随消费升级,人们的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顺势而为,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主动对接市场,大力推广“稻油轮作”“稻虾共作”等种植模式,全力引导农户转变传统的农田种植方式。去年全县新增推广发展了13个稻渔、稻虾综合生态种养基地。目前,全县稻虾共作面积发展到6.9万余亩,小龙虾年产量可达6980余吨,产值逾1.8亿元,实现了一田多收,不仅为“中国饭碗”装更多粮食贡献了力量,还鼓了农户的钱袋子。
对此,稻虾共作大户朱能华最有发言权。“我今年流转了3000亩农田,通过稻虾共作,每亩的产值一年预计可达5000元,利润可达1000元,养虾、种稻相结合,种一块地挣两份钱。”朱能华为此很开心。
记者手记
既“藏粮于地”又“藏富于民”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要保障粮食安全,就必须严守耕地红线,牢牢守住“口粮田”。
不可否认,近年来以市场为主、补贴为辅的价格形成机制日益完善,但农资、农机、劳力等种粮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是不争的事实,如尿素、复合肥等主要肥料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还是高位徘徊,每吨价格维持在2900元至3300元之间。
余干县的“藏粮于地”实践可贵之处,就在于既在保耕地面积上下功夫,又在提高种粮收益的质量上出实招,如面对小散农户传统种粮收益低,农资市场议价能力弱等特点,大力扶持和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种粮规模化和集约化,让种粮大户通过规模效益得利的同时,小农户也有实实在在的土地流转租金、务工等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余干县还在此基础上,主动盯紧市场调整种植结构,通过“稻油轮作”“稻虾共作”等方式,扛稳“粮袋子”,端稳“油瓶子”,鼓了种粮者的“钱袋子”,实现既“藏粮于地”又“藏富于民”,对调动农民种地、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无疑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