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提升研学活动的文化品质(文化只眼)

2022-08-31 15:50  阅读:1766 

回顾刚刚过去的暑假,形式丰富的研学实践活动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他们或是随老师同学探访革命圣地,了解党史知识,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或是随父母亲朋一起在往圣先贤曾走过的古道上抚今追昔,实地实景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或是来到科技馆、天文馆,亲手操作,体验宇航员如何遨游太空;当然还少不了逛逛植物园、动物园,亲近大自然。

近日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研学实践活动,其“文化”属性再次被彰显。如何平衡“研学”与“游玩”的关系,凸显研学活动的文化品质,发挥其寓教于乐的作用,让孩子们真正学有所得,是我们应该思索的问题。

在这方面,不妨回溯研学活动的历史,从古代游学活动中汲取文化传统。古人游学,多以广博见闻、增长学识为目的。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考证,“游学”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春申君列传》的“游学博闻”,认为二词并列“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从《史记》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迟至西汉,游学已出现。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青年时期便早早离开川蜀大地,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为我们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古人更是有专门的游学笔记,记录自己游历四方时的所感所想,传诸后人。比如大名鼎鼎的《徐霞客游记》,便是徐霞客经过数十年积累,创作出的不朽佳作。

可以看到,在信息获取不便的时代,背上书箧,以脚为笔,既是一种雅趣,更是一种增长知识、丰富阅历的重要途径。尽管我们今天已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但“行万里路”的意义依然不可替代,其中的文化旨趣也并未改变。

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明确要求“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时至今日,随着“双减”政策的推出,一味死记硬背、追求考试分数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过去,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特长、全面发展。

提升研学活动的文化品质,既离不开政策支持,更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积极引导。比如,学校可根据课程内容定制研学活动,选配专业教师加以讲解引导,突出学习目标,避免走马观花式的“游而不学”。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的研学活动,要注意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成长。作为研学旅行机构,要积极进行自有研学课程开发,明确课程主旨,注重课程的铺垫、引导、体验等,打造有意义、有意思的研学项目。此外,作为承接研学实践活动的景区、博物馆等单位,也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提供拓展服务,增强互动性体验。

优质的研学活动能够帮助广大青少年建立起更强的文化自信,让少年们带着课题去研究、去实践,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信随着文化内涵的不断提高,研学活动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1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