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
呵护夕阳下的幸福
——江西新余“党建+颐养之家”构建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家事”,更是“国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预计将突破3亿。
在轻度老龄化走向中度老龄化的现阶段,如何以更加全面、长远的眼光系统谋划、统筹应对、综合施策,更好承接亿万老年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摆在现实面前的一道“考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解决好养老问题,江西省新余市探索出以“党建+颐养之家”助餐服务为基础,基层医疗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全市近1.2万老人度过幸福的夕阳时光。
走,跟随记者,且去和新余的老人唠一唠。
▲仙女湖区平川村“党建+颐养之家”为“入家”老人包饺子,老人们很开心。资料图片
养老助餐更暖心
夏蝉幽鸣,阳光洒在金色的大地上。恬静的村庄,气候舒适宜人。午后时分,新余高新区水西镇桐林村的颐养之家门口,传来老人的交谈和欢笑声。
“在这里人多热闹,都是老人家,讲话能讲到一起,饭菜又好吃,我真是蛮喜欢!”谈起村里建起的颐养之家,桐林村的80岁老人姚九莲赞不绝口。
桐林村的颐养之家自2017年2月27日起运行,“入家”老人已经从开始的26人增加到现在的82人。此刻,明亮干净的屋子里,老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或细说家常,或轻谈趣事,画面热闹温馨。一旁的多功能厅,有人在棋盘桌前专心对弈,有人在大屏幕前看电视节目。
“党建+颐养之家”是江西省新余市首创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即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为“入家”老人提供基本的助餐、娱乐等服务,满足老人生活照料、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需求。新余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卫红告诉记者:“目前,全市有农村‘党建+颐养之家’助餐点628个,只要年满70岁,个人每月缴费200元,就可以在这里吃上一日三餐。”
村子另一头,因行动不便独居在家的老人谭桂英也准时收到了送餐员送来的暖心午餐,感受着同样的细致关怀。
“一直想把母亲接到城里和我们同住,但是母亲不愿意,在她眼里,老家有她熟悉的老姐妹,是她的根。说实话,当时挺让我困惑的。后来村里建起了颐养之家,可以针对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啊!”谭桂英的儿子胡小羊说。
为了让更多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新余市出台了《新余市颐养之家条例》《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新余市颐养之家条例〉的实施意见》等,让颐养之家发展从“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同时,还将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嫁接”到了城区——“15分钟”助餐送餐服务圈在城市也落地了。
在新余市渝水区新钢街道路东小区,颐养之家与社区办公点毗邻而建。几十名70岁以上老人每天准点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健康午餐。“在新余市,像这样的社区助餐点有78个,每天平均可以为1000余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曹卫红说。
如今,这一养老模式由点及面,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城市社区及有需求老人全覆盖,让城乡老年人就近就便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医养服务更便捷
女儿的一个预约电话,让83岁瘫痪在床的刘桂英成功在家更换了胃管和尿管。在护士的上门专业指导下,子女还学会了为老人翻身拍背、鼻饲护理等家庭护理技能。
▲渝水区城北街道龙泉湾社区“党建+颐养之家”开展健康义诊活动,为老人普及健康知识。资料图片
不用折腾出门,老太太别提多开心了:“市中医院的护士上门服务,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难题!非常感谢这些白衣天使们,也多亏了互联网……”
原来,为了延伸居家养老服务,新余市启动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这一民生工程,设立互联网定点医院,率先进驻“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平台,让失能半失能人员通过电话预约,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护理服务。
“目前,这一平台完成失能老人评估9297人、开展服务6534人次。我们开展了压力性损伤伤口换药,留置/更换胃管、导尿管,新生儿脐部护理,黄疸护理等20个服务项目。”新余市卫健委医政医管科科长刘鹏介绍。
在城市以外的农村地区,面对不会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医养服务又该如何开展?
“低压和高压分别是78和124,最近还是要多注意少吃肥肉和动物内脏。”在新余高新区水西镇沙陂村的晓康诊所,患有慢性病高血压的廖桂龙像往常一样来监测血压,医生认真叮嘱他近期的注意事项后,又认真将他的身体情况记录在健康档案中。
“以前都要时不时跑镇里去检查身体,现在方便多了,在颐养之家吃完饭,随时就可以到隔壁晓康诊所去检查身体。”今年82岁的廖桂龙,自2017年沙陂村新建运行“党建+颐养之家”和晓康诊所后,成为第一批“入家”老人,也成为第一批受益的老人。
“目前,全市共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381个晓康诊所,覆盖所有行政村。”刘鹏告诉记者,“推动‘党建+颐养之家’积极对接晓康诊所,依托乡镇卫生院和晓康诊所为颐养之家老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义诊巡诊、绿色就医、疾病预防、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可以为老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满足养老需求。”
在做好基本医养服务的基础上,新余市鼓励更多专业养老机构或专业医疗机构共同探索医养融合发展。
裴绍章老人今年88岁,几年前摔了一跤导致右股骨大粗隆骨折,因年龄较大无法进行手术,行动不便的她无法在一般的养老机构休养,经过多方了解,最后确定入住医疗养老综合体——新余福海精一康复医院进行保守康复治疗。在这里,老人既能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也能享受养老服务。
“医生上门就诊、发药送药、打胰岛素、回访一条龙服务,随叫随到。”在大家的鼓励和照顾下,裴绍章老人已经能自行走路了。
“银发资源”再闪光
“大家握笔的姿势一定要端正,拇指和食指均斜立于笔旁,手掌也尽量竖起,古人称其为脱平掌竖。”下午时光,走进渝水区城北街道龙泉湾社区的颐养之家,平时的餐桌变身为一张张“课桌”,72岁的姜大爷正认真地给社区的孩子们上书法课。孩子们有的歪头看老师的示范,有的则已经在纸上跃跃欲试。
▲高新区水西镇桐林村“党建+颐养之家”老人正在下棋。资料图片
这是姜大爷的第一堂书法课,他告诉记者,这是他主动向社区书记申请的。“平时,社区经常给我们这些老人组织活动,打打太极拳、唱唱歌什么的,很是热闹。我想着,自己会点书法,就想发挥发挥余热呢。”
为了丰富“入家”老人的业余生活,龙泉湾社区积极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置,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共享书吧、共享教室等功能室,拓展活动场所,并采取公益服务模式,有序引入优质社会组织参与养老助残、科普休闲、文体活动等服务,满足老人最基本的“口腹食粮”的同时,还为老人供给“精神食粮”。
“我们目前开设了太极班、歌唱班、武术班、舞蹈班,老人们还可以享受每月多次的全市各支医疗队伍身边义诊服务。”龙泉湾社区党总支书记夏倩雯说,“越来越多的老人由最初的旁观者发展为积极参与者、活动组织者,热情高涨。接下来我们还将引入更多优质资源,让颐养之家‘入家’老人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不同于城市颐养之家的老人,农村的“入家”老人们有着更“接地气”的参与方式。
渝水区珠珊镇鹏湖村颐养之家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46名“入家”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86岁的喻双良每天都会在院里的运动器材上锻炼,而他最上心的,还是后院的那片菜地。清早给菜浇水、除草,忙完再摘点辣椒、豆角带回颐养之家的厨房。每次大家夸他种的菜好,他都会笑着说:“做了一辈子农活,现在老了,能种点菜就很开心!”
喻双良还参加了老来俏乐队,兴致来了,就给大家来一段即兴二胡表演。今年第二季度,喻双良被大家评选为“奉献之星”,他笑着说:“我也就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谈不上奉献。年轻时都是苦过来的,哪敢想象自己老了能在这吃得好,更能过得开心?”
对不少老年人来说,老有所乐,“乐”恰恰就在“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为此,新余市设立了4个老有所为试点单位,发挥颐养之家老人自我管理服务作用,倡导“银发资源”参与环境卫生监督、邻里矛盾化解、照看留守儿童、参与项目质量监督等社会事业,逐步增强老人的成就感。
如今,在新余,以颐养之家为圆心,一个个“15分钟生活圈”正在形成。村(社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颐养之家等基层阵地资源融为一体,使老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一次包饺子、一场小游戏、一次露天电影、一次公益讲堂……随着社会力量的参与,广大社会志愿者的加入,一场又一场缤纷的亲情陪伴活动,温暖着广大老人的心灵。
(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 胡晓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辉)
享受自在的老年时光
【记者手记】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加强养老服务保障,让老年人度过有质量的晚年生活,是关系亿万家庭幸福的“国之大者”。
此次采访所至之处,颐养之家里的老人们多乐观开朗、思维敏捷。握住他们的手,感到温暖有力。许多老人露出质朴而会心的笑容,情绪马上感染周遭所有人——
82岁的邹月英,是新余市仙女湖区观巢镇洋潭村委邹家村的一位热爱生活、和蔼可亲、积极向上的老人,自2017年起已经在颐养之家用餐快5年了。邹月英老人对其他“入家”老人非常照顾和关心,喜欢抢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颐养之家的其他老人和工作人员对她连连称赞。邹月英老人说:“在晚年能有这样爽朗、开心的生活,这跟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
85岁的盛绍羊,是首批入住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白沙村颐养之家的老人,他的两个儿子因意外相继去世,老伴儿也在今年年初离他而去,好在有颐养之家这个大家庭,大家像亲人一样生活在一起,让老人的精神终于得到了慰藉。老人的一席话让人动容:“我住在这里很踏实,这就是我的养老之家。”
这样的老人,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解决养老服务中的难点、堵点、痛点,推进养老服务城乡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和医养融合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是这里正在发生的故事,背后亦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在晚年寻找安稳和幸福的个体。
诚然,构建一个老年友好型社会,从人力供给、消费结构、产业发展到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都面临不少挑战。养老信息化如何布局?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如何建设?社会专业力量如何更好参与?……桩桩件件,都是实打实的考验。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新余市在养老服务中大胆探索与实践。小到一日三餐、生活照护,大到情感慰藉、文化娱乐,政府部门、基层社区、社会力量的共同发力,托起了这里最美的“夕阳红”。
今天,我们将如何更好地度过老年时光?或许,从这里能获得一些启示。
让“愿望清单”变为“幸福清单”
讲述人: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区河下镇平川村党支部书记 胡强
【一线讲述】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时常走村入户。在一次走访时,我发现一位独居老人因为儿女不在身边,自己又不太会做饭,经常做一个菜吃一两天,一直吃得不新鲜。那个场景,看着真让人心疼。
长期走访下来,我们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村里还很普遍。河下镇平川村辖区内有5个自然村,有农户613户,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20多人。随着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一些留在村里的老人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常常是随便应付。长此以往,老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比较差。
都说民以食为天,我就寻思着,能不能从一日三餐入手,从一口热饭开始,打造一个村级“书记项目”?
说干就干!与村委干部、乡贤们一合计,我们就把宗祠改造成了“颐养之家”,配齐了空调、取暖器具、消毒碗柜等。在这里,我们对老人们的一日三餐进行科学搭配,还征求老人的意见,他们想吃什么就给做什么,做到每周菜谱不重样。老人每月自费200元就吃上了健康又新鲜的饭菜,相当于每顿花不到3元钱。对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村委还免费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村里的老人原本大多种地务农,没有多少文化底子,平时就靠聊天、打牌度日,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经村党支部充分走访调研后,我们又在原废弃水塘上新建了一栋两层楼的活动中心,设置了阅览室、棋牌室、书法室等活动场所,配置图书近千册,为村里老人创造了一个别样的活动场地。另外,我们在活动中心旁还配置了晓康诊所,为生病的老人及时联系诊疗,并给他们提供健康体检、疫苗接种、健康讲座接送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保健需求。
填补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空缺,不光要有“硬件”,更要有“软件”,这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我们常态化组织党员开展走访慰问活动,陪老人聊天、帮老人剪指甲、为老人理发。针对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我们上门进行亲情连线,帮助其与在外务工的子女视频聊天,减轻老人对儿孙的思念……
这几年,我们高兴地看到,村里老人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但我们也深知,养老服务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身处与百姓接触的第一线,我们将始终践行使命担当,把老人的“愿望清单”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清单”,把好事实事办到老人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