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二鲤村有个闲不下来的老袁

2024-07-28 17:20  阅读:1428 

2001年,从湘东区农业局退休后,54岁的袁接胜回到了故乡——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二鲤村。

看到乡亲们守着少量的承包地,生活困顿,无所事事,袁接胜心里很不是滋味。农业线上耕耘数十载,袁接胜精通农、林、牧、渔,熟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道,他决定用自己的专长,扛起“农事通”这一“金刚钻”,揽下带乡亲们致富的“瓷器活”。

带领乡亲“创业”

“搞农业是难事,怕收成不好,也怕卖不掉,所以很多人不想搞也不敢搞。”袁接胜理解老乡们的重重顾虑,打算自己来当这个“出头鸟”。

这年冬季,袁接胜紧跟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自己“创业”,和朋友一起掏出积蓄租地105亩申办“萍乡市赣西苗圃”,培育造林苗木。别人的香樟树苗只有二十几公分高,袁接胜育苗的香樟却能长到六十公分以上且根系粗壮。苗情好、行情好,2002年春天苗圃共卖出90万株苗,几乎被“一抢而空”。

眼看苗圃行业势头正好,许多农民纷纷跟着干,有的育花木,有的栽果树,有的搞养殖(养猪、养鱼、养鸡鸭),也有的租田种粮,规模由小到大,收入由少到多,几年下来,逐步形成了多家有一定规模,较好效益的种养大户、龙头企业。育苗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较多劳动力,这样,不止当老板的农民有了赚钱门路,普通农民也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有时一天可安排几十人上岗,多的时候上百人,乡亲们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希望。”

期间,袁接胜也是“忙成陀螺”——他以“花卉、果木、牲猪、养鱼”四大培训站为平台,鼓励引导青年农民走致富道路:到各家各户田间地头指导如何科学种植、如何防治病虫害;组织青年农民听科技讲座,并送技术上门,努力推广良种良法,将农技、农机指导变成了自己的“副业”。

张永红原先是煤矿工人,下岗后回村吃起了农业饭。“他不懂农技,规划布局、种植进度计划等几乎全过程都要我来。”于是,袁接胜成了张永红“随叫随到”的“军师”。眼瞅着张永红从开始的“小打小闹”到实现从耕、种、管、收,再到烘干、运输、加工全程机械化,并建有大型育秧棚、仓库、冷库,还有自己的商标品牌,成为装备齐全的种粮大户,袁接胜比谁都开心。“龙发养殖”、“恒通现代渔业”、“安晴工艺”这些在当地响当当的企业,也无一不渗透了袁接胜的心血和汗水。

助力乡村治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村有一老,事事都好。”二鲤村的村干部们对这句话最有体会。这些年,二鲤村修路、建校、建村办公楼、建老年活动中心,桩桩件件袁接胜都参与其中,诸如出面协调上下关系,争取多方支持,发动并带头捐款等等。

2010年江家冲新农村建设点打造之初,村民一致推选袁接胜为理事长。新农村建设,说来容易做来难,最头疼的就是资金不够,还有村里村外那些矛盾纠纷和利益纠葛。

当时村里只拿到16万元项目资金,想要完成“七改三普及”,这点钱可远远不够。袁接胜也不是“吃素”的,他带头并发动群众捐款、捐物、捐工、捐地,加上拨款,一共凑了40万元左右,修路、修水塘,全面清淤,四周衬砌,连围栏都搞得“妥妥帖帖”。

由于修路、建娱乐场所得占菜地、砍果树,有人就不乐意了。有对叔侄因为陈年旧怨一直都互不搭理,修路时叔家的一棵大杉树和一条水沟还挡了侄子家的路。袁接胜一方面多次劝和,一方面亲自动手砍树、运石头、砌水沟。看他一把年纪还这么拼,这叔侄俩心里也过意不去了,最后,侄子主动到叔家赔礼道歉,两家人终于握手言和。

就这样,在袁接胜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了“七改三普及”,而且户户通水泥路,家家通光纤网,绝大部分村民建起了新房。

萍乡市首届最美老干部、萍乡好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江西省老科协先进个人、萍乡市“新时代赣先锋”……对于袁接胜来说,最大的荣誉并不是这些奖章和证书,而是乡亲们那一张张笑脸和一声声感激的话语,他觉得这些才是他存在的最大价值。(周双萍 吴倩文)

19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