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跨越90年的“重逢”

2024-04-06 14:56  阅读:3153 

等不来,那就主动找。跨越90载的守望,寻找答案是一个过程,但过程或许就是答案。

4月3日,清明节的前一天,烟雨蒙蒙,沾衣欲湿,空气中夹杂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

在崇义县乐洞乡乐洞村的一座红军烈士墓碑前,专程从福建龙岩赶来的黄才海含泪跪倒在83岁的何清阳面前,久久不愿起身。

与黄才海一道前来祭奠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烈士后代也泪流满面上前与何清阳紧紧相拥。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

这一跪,牵出了一段祖孙三代与一名长眠地下的红军烈士长达90年的动人故事。因年代久远,墓碑主人的身份已成谜,我们只知道叫“黄连长”。

但就是这连名字都无从知晓的墓碑,让何清阳一家三代守候了整整90年。

林间风响,仿佛低沉的哀乐。轻抚墓碑,那些过往的记忆,如同一张张复活的老照片,再次浮现——

何清阳为黄连长墓擦拭墓碑。

“待革命胜利后接黄连长回家”

那是1934年的11月初,中央红军长征部队一路西行、一路苦战,来到乐洞乡驻扎休整。

一位被称作“黄连长”的伤员,因腹部受重伤,被战士们用担架抬进了村民何忠孚家。

“我爷爷何忠孚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在报纸上读过红军的事迹,知道他们是咱老百姓的军队。当时看到伤员情况危急,就急忙帮着救治。”

因为听祖父和父亲讲过无数次,83岁的何清阳早已将故事情节烂熟于胸。

遗憾的是,因为伤势过重,加上长途奔波,药品又奇缺,黄连长不幸牺牲。何忠孚悲痛万分,决定拿出自己的寿材安葬黄连长。

“为不让白军发现黄连长的遗体,爷爷和村民将他葬在离我们老屋百米处的塘下湾的一片菜地,并种下一颗青梅树作为标记。”何清阳指着墓上已有盆口粗壮的青梅树说道。

部队撤离前,一名战友将黄连长随身携带的雄雌双剑中的雌剑交到了何忠孚手中,嘱咐说:“待革命胜利,将用另一把雄剑作为信物,接黄连长回家!”

一句“接黄连长回家”,何忠孚等待了一生,却没能等到雌雄双剑合璧的那一天。弥留之际,他将剑交到儿子何远震手中,再三嘱咐一定要守好黄连长墓。

1963年,何清阳从父亲何远震手里接过守护黄连长墓的接力棒。

从此,每年的清明、冬至,何清阳都会来扫墓、祭奠,添上一抔新土,与长眠于地下、从未谋面的黄连长说说心里话。

风拂过小山包,也吹走了日复一日的时光。何清阳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耄耋老人。

“90年了,从爷爷到爸爸到我这三代人,我们早就把黄连长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2022年,崇义县政府对黄连长墓进行了修缮。

“坐西向东,东边就是闽西,朝着黄连长家的方向,希望他的亲人能够沿着这个方向尽快找到他。”

黄连长随身携带的雄雌剑之雌剑。

“为黄连长寻亲”

日历一页一页地翻过,那期盼的消息却始终没有来。

等不来,那就主动找。

央视《等着我》是何清阳最常看的节目,那扇宣布寻人结果的大门,再次燃起了何清阳心中的希望,心想:如今自己年事已高,要尽快帮黄连长找到亲人才好。

何清阳随即联系了在中学任教的侄子何赐仁,希望他能帮助联系到《等着我》节目组。

几番辗转,何赐仁在2019年10月向节目组提交了相关资料,但因不知烈士姓名,只有一把剑作为线索,寻亲工作难以开展,等来的是“只能先挂上网”。

念念不忘却迟迟未有回响,何清阳逐渐意识到,或许是受众有限,人们没有看到挂上网的寻亲资料。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何清阳思索再三后,从旧衣柜里取出雌剑和剑套,捐赠给“赣南三整”暨崇义革命历史陈列馆永久收藏展览,希望有更多人看到。

何清阳缓缓移步到黄连长墓碑前,满是老茧的手微微颤抖着拭去碑上的灰尘:“交给博物馆保存,能让更多人看到它、了解它,说不定您就能找到家了。”

何清阳的孙儿何铭煌,小时候曾懵懂好奇地问:“爷爷,我们家为什么会有一把剑?为什么年年都给黄连长扫墓呢?”

何清阳当时只是笑笑说:“等你长大后就知道了。”

2022年的国庆节,何清阳特地将儿孙领到黄连长墓前,向他们讲述黄连长墓背后的故事。

何铭煌年幼时心中的谜底终于解开,而何清阳,仍在等待寻亲的答案。

直到,一把与雌剑做工和外观相似的剑出现了!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缘分的注定。

福建永定人黄才海偶然间看到一则报道中的剑与家中收藏的剑极为相似。

他翻箱倒柜找出箱底的那把剑仔细比对,回想起祖辈的经历,认为黄连长有可能是自己的大叔公,随即联系到龙岩电视台记者邱学军。

这些年,邱学军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帮长眠在外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烈士寻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方的实际行动和默默付出促成了这场相聚。

钟苏洲是江西的一位媒体人,从两年前开始关注乐洞何氏与黄连长的故事,实地走访、查阅了很多资料,乐洞是她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了解到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的战士多是闽西人,通过打‘114’找到龙岩相关机构的联系方式,顺着线索一层层找,联系上了邱学军。”

今年3月下旬,钟苏洲一听闻有新进展,立即赶往龙岩与邱学军会合,实地查看比对黄才海家中的剑。

邱学军与钟苏洲的“双向奔赴”,促成了烈士后代在清明节踏上了江西的土地,也让远方的呼唤从山的那边传到了山的这边。

3月20日,何清阳的手机弹出一则来自钟苏洲的消息:有位永定黄姓人,世代打铁。其大叔公18岁参军后中途回去过一次,回来就再也没有音信,他也有一把剑……4月3日他会来乐洞看望您。

得知消息的何清阳欣喜万分,掰着手指盼望着。

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烈士后代和何清阳(中)祭奠黄连长。

“黄才海带着剑来了”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4月3日清晨,黄才海和其他烈士后代来到崇义县城菜市场采购午饭食材,准备每人给何清阳一家做道菜,感谢何氏家族长达90载的坚守。

不到9点,黄才海一行从县城驱车一小时后抵达何清阳家中。

“阿伯,我们是家族式的打铁匠,我小时候也打过铁……我的大叔公,之前当过兵……”

客家乡音响起,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了。

“虽然各地客家话多有不同,但何伯说的话我都能听懂。我们昨天下午去陈列馆比对了两把剑,虽然大小规格不一样,但制作工艺极其相似。”

黄才海眼眶泛红,一度哽咽,小心翼翼从盒子中取出用红布包裹着的剑。

黄才海带着剑来到何清阳家中。

何清阳握着这把剑,眼睛里放光,激动地说:

“是这个感觉,很像,很像!”

“我想去看看黄连长!”

说罢,黄才海扶着拄着拐棍的何清阳,踏着山间蜿蜒曲折的石子路前往老屋后的黄连长墓。

这段不过百米的路,何清阳不知道走了多少次。

90年过去了,青梅树已枝繁叶茂,如一把绿翠巨伞将黄连长之墓笼罩在怀。漫天飞扬的雨丝牵扯着血脉,牵扯着绵延不绝的追忆。

虽是初次见面,却像久别重逢。

“黄连长,我们来晚了!”这一刻,黄才海终于绷不住了,泪水直往外涌。

烈士后代手持菊花,依次向黄连长鞠躬祭拜,随后转身向何清阳深深鞠躬,“非常感谢您们三代人照顾了黄连长90年!”

黄才海跪倒在地上,向何清阳磕头,起身紧紧将他抱住。烈士后代也不自觉上前,泪流满面地与他们相拥在一起。

“虽然还不能确定黄连长就是我大叔公,但之后我还是想带着家人再来看看黄连长,一起来谢谢阿伯一家。”

黄才海拭去眼角的泪水,将从家乡带来的客家特产一一摆放在黄连长墓前。

跨越90载的守望,寻找答案是一个过程,但过程或许就是答案。

每一次鞠躬、每一次缅怀,是对英勇先烈的铭记,更是对长征精神的赓续。

黄才海向何清阳磕头,以表示对何氏家族的感谢。

来源:当代江西

23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